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票专家

荀玉根:从美股台股看杠杆牛喜悲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08-03 17:55:44 来源:海通证券 作者:荀玉根

6月15日至7月8日A股出现灾难式下跌,杠杆交易是本轮股灾的重要推手。在《讲故事到重业绩》中指出,参考96年12月股灾、以及07年的530行情案例,当时市场领先的主导产业在股灾前后都有优异表现,未来的市场机会仍将集中于转型成长股、绩优白马股以及确定性强的政策主题。进一步对于整体方向而言,股灾后时代又将有何不同?


我们可以重点回顾美国1929、中国台湾1990年两轮大的杠杆市,以及中国台湾1988年资本利得税调整后市场和投资杠杆的变化,以期对未来投资提供借鉴可能。


绕不开的杠杆:注意两大特征


这轮股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杠杆。这轮市场下跌与以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是A股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杠杆引发的风险。在这一轮股市加杠杆过程中,高峰时期场内两融余额超过2.2万亿,场外配资可统计范围内配资规模约1万亿,预计民间配资规模同样在1-2万亿左右,整体场外配资规模2-3万亿左右。


场内场外总和,高峰时期A股整体杠杆规模约4-5万亿,相对于6月上旬的自由流通市值最高约30万亿的规模,A股杠杆率最高曾经达到13%-16%,杠杆比率已经远高于美国、中国台湾。


美国从1929年规范投资杠杆之后,投资杠杆率持续下降,近30年左右杠杆率最高点仅为2000年的2.5%;而中国台湾1990前后牛市的杠杆主要为场外,按场内规模计算近二十年的杠杆率最高峰为1998年的6%;日本的投资杠杆率也同样长期处于1%以下。2015是A股大规模“杠杆市”的第一年,6月以来的市场调整也成为A股第一次经历的“杠杆风险”引发的调整。


杠杆市特征之一:2-5月的上涨是A股历史上三轮最快上涨之一。回顾从1996年以来A股的若干轮上涨和下跌,通过测算几轮上涨区间的平均每日涨跌幅我们发现,今年2月-5月这一轮上涨,是96年以来3轮最快涨速的阶段之一。从96年以来最快的三轮上涨分别为,“519”行情、07年最后一轮的5000点-6000点,2015年2-5月的上涨。今年2-5月的上涨,52个交易日涨幅45%,平均日涨幅达0.88%,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07年5000-6000点的最后一轮上涨的平均涨速0.84%。虽然99年的“519”行情涨速更快,32个交易日涨了58%,但相比起来这一轮上涨持续的时间更长。


杠杆市特征之二:A股从未有过的剧烈下跌,跌速堪比“530”,跌幅远超530. 07年的“530事件”导致当年6月份市场大幅震荡,但当时市场最大调整幅度仅15%,且仅有3个交易日(5月30日、6月1日、6月4日)市场出现超700家上市公司大面积跌停现象,并且市场在下跌一周之后即稳住,之后持续反复震荡。而今年6月中旬以来这一轮下跌,有8个交易日出现了千股跌停的情况,上证累计跌幅32%,创业板跌幅更是接近40%。这一轮“去杠杆”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幅度已经远超“530”。


以史为鉴:1929前后的美国股市


杠杆是催生1929股灾的重要原因之一,1929年股灾前美国股市保证金交易泛滥。1920s是美国经济自由放任的时代,货币信贷也很宽松,对股票交易融资贷款是没有任何政策限制的,最高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90%买股票,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示范性很强的“融资买股百万富翁”。保证金买股比较盛行,市场存在股票上涨的亢奋预期与心态。


1926-1929年8月,美国证券经纪人贷款规模累积增长8倍,杠杆风险不断累积。1929年银行向证券市场提供贷款的主要模式为:银行向证券经纪人提供资金,证券经纪人再把贷款发放给自己的客户。因而银行的证券经纪人贷款,成为衡量投机规模的良好指标。


从数据上来看,从1926-1929年证券经纪人贷款从20亿增长至170亿美元。美国证券经纪人贷款规模从20年代初开始持续增长,在1926年之后规模开始加速,从20年代初的10-15亿增长至1926年的20-25亿,1928年规模翻倍达到60亿,截止1929年8月股灾前夕更是达到170亿的峰值。


另一个角度观察到的杠杆信用风险,短期拆借市场利率在1928年末高达12%。在于由于证券经纪人贷款在当时被当做流动性极强、安全性极优的无风险资金利率,在1928年初的利率水平为5%,到了1928年末这种无风险资金利率已经达到12%,银行非常乐于用5%的利率向美联储贷款,然后用12%的利率把贷款投放到短期拆借市场。


美国不受限的杠杆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1929年股灾是大规模杠杆风险释放的结果,对基本面冲击巨大。美国1929年的股灾造成的冲击,核心风险在于其不受限制的杠杆率,以及大规模的银行证券经纪人贷款。泡沫破灭导致银行资产受损,大量银行倒闭,据统计1929年全美各地有346家银行破产,并且当经济陷入萧条,银行破产成为了一种流行病。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严重冲击了当时的经济基本面。


股灾后经济陷入衰退,直到1954年市场才恢复前期高点。从1929年股灾至1933年,道琼斯指数的下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股灾爆发的第一轮40%调整。从9月-11月,两个月迅速从370点回调至最低的200点,跌幅约40%。但这轮下跌并未就此止住,事后来看1929年9月-11月的下跌只是第一轮下跌;


第二个阶段,暴跌后持续5个月25%的反弹。从11月份-1930年4月指数连续5个月反弹了25%,资本市场对市场仍然保持乐观;


第三个阶段,经济陷入衰退之后股市持续的萧条阶段,市场进入熊市。由于银行信贷在股市杠杆中参与程度过高,股市下跌造成了大量的银行坏账风险产生,也导致了后续大面积银行的倒闭,以及银行信用收缩,经济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从1930年4月-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再次持续两年下滑,从290点下滑至40点,经济萧条导致的市场回落幅度超80%。


道琼斯指数直到30年代之后才恢复了一轮趋势上涨,但整个30、40年代指数上涨幅度并不大,直到5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进入战后增长的黄金时期,道琼斯指数在1954年才再次涨幅超过1929年最高点。


后续制度完善:分业监管 + 全社会统一杠杆率


1929年股灾是美国资本市场杠杆风险最大的一次股灾,后续制度完善主要是分业监管以及限制全社会杠杆率。在1929年的美国股灾中,银行信贷被不加以限制的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对于全社会的投资杠杆率也没有明确限制,叠加股灾后救助措施不力,共同导致了股灾之后经济的持续萧条。在这次股灾之后,美国监管主要加强了两个方面:1)确立了商业银行与证券分业的模式,成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银行资金入市加以监管;2)实现了全社会统一的杠杆率管理,在1934-1970s期间,美联储通过一系列规定(Regulation T、U、X),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管理保证金融资,即保证金要求必须在50%以上,实现了全社会统一的杠杆率管理,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防止股市过度分流实体经济资金。


以史为鉴:1990前后的中国台湾股市


中国台湾股市在1985-1990年初,4年内股市从698点涨到12217点,累计上涨超过17倍,这轮牛市同样上涨的很快很急,明显具备杠杆市的特征。并且在这轮中国台湾股市的上涨期间,市场经历过轮两轮超过40%的大幅调整,而在每次调整之后指数都再次迅速翻倍。从杠杆的角度,中国台湾1990年前后的市场对当前的A股有很大参考意义。


中国台湾1985-1990的牛市:地下钱庄和保证金交易的野蛮生长


牛市的核心原因在于内外部流动性宽松,不受限的场外融资导致暴涨暴跌。中国台湾1985-90年牛市核心动力在于内部流动性宽松,以及外部热钱流入,内外部的流动性共同宽松催生资产泡沫。但这轮市场上涨非常快非常急,这与当时中国台湾存在大量的地下钱庄、保证金交易有很大关系。


在该时期,中国台湾场内两融业务仍然限制较多,场内杠杆并不是市场急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场外融资自由生长并无监管,这导致中国台湾1990牛市过程中,即使存在两轮调整,随后杠杆都很重新发挥作用,市场频繁呈现急涨急跌的状态。


杠杆牛的普遍特征——中国台湾1985-1990牛市过程中同样涨跌速度惊人。从涨速来看,中国台湾在1987年6-10月,3个月指数从1892-4364,涨幅157%;在1988年1-10月涨幅230%,指数从2656点涨到8301点,;在1989年1-6月涨幅超1倍,从4980涨到9695点。


这轮牛市上涨过程中存在两次大幅的调整,包括1987年美国股灾、1988年资本利得税引发的两轮幅度超过40%的急速调整,但股灾后市场很快再次翻倍上涨,其中87年调整后8个月指数涨了3倍,88年调整后指数6个月翻倍,显示杠杆因素始终在发挥作用。


中国台湾1990年牛市加杠杆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场外而非场内。中国台湾股市的快速上涨,与杠杆投资也有很大关系,但该时期的杠杆主要来自场外。1985-1990期间,中国台湾场内融资始终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


中国台湾在1980年成立复华证券金融公司,专门从事融资业务,由于1980-1990这一时期的中国台湾两融业务仍处于独家垄断阶段,政府对融资的控制力度较强,场内两融业务发展受限。中国台湾信用交易在1986年达到最高点,占总成交额的20%,但在1989年股市最火爆时期,政府限制信用交易规模导致场内两融业务规模持续下降,1989年规模仅占市场成交总额的4.23%。


而同时,中国台湾地下钱庄和保证金交易盛行,在1989年老百姓在地下钱庄的投资收益率甚至达到月息4%,大量资金主要通过场外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据统计中国台湾1988年地下钱庄等累计存款规模达3000亿新台币,而场内两融最高的规模仅280亿新台币,当时总市值4万亿新台币。由于场外不受控的地下钱庄、保证金交易、地下投资公司等场外投融资模式始终未受限制,所以在股市上涨的两次大幅调整1987、1988年过去之后,市场都能够很快卷土重来,再次快速大幅上涨。直到1990年之后市场调整,中国台湾的地下钱庄陆续倒闭之后,中国台湾的“场外杠杆牛市”才真正宣告结束。


中国台湾1988年资本利得税冲击场外杠杆卷土重来


1988年中国台湾资本利得税冲击之后,场外杠杆卷土重来,指数1989年1-6月股指再次翻倍。中国台湾在1988年资本利得税冲击下出现了连续的跌停,指数从1988年9月从8418点调整到4980点,累计调整幅度超过40%,由于场外融资的杠杆并未消除,从1989年1月之后市场再次恢复上涨,半年从4980点左右再次上涨至9695点。这一轮的上涨中,行业表现里面券商领涨,主要由于持续牛市之后券商数量大幅增加,且业绩较好。


1989年6月之后更严厉的银行修正案出台,中国台湾的地下钱庄走向灭亡,场外去杠杆真正到来。由于中国台湾的场外融资主要以地下钱庄、投资公司的名义对外吸纳居民存款,钻了旧银行法对存款定义模糊不清的空子。


在1989年6月,中国台湾颁布了新的更严格的银行法修正案,导致地下钱庄等资金链条难以为继,地下钱庄陆续出事。最典型的如中国台湾最大的地下钱庄鸿源集团,在新银行法修正颁布后三个月开始暂停付还存款,之后逐渐走向没落。地下钱庄的陆续倒闭标志着中国台湾场外去杠杆过程的确立,也成为1990年中国台湾股市泡沫破灭的重要导火索。


中国台湾1990:场外融资时代结束,场内融资大规模增长


中国台湾股市1990年初泡沫破灭,1-9月累计调整幅度超80%。1990中国台湾股市泡沫的最终破灭,导致市场从12054点回落至1990年9月份的2701点,调整幅度超过80%。市场在1990年9月触底,之后再次反弹,从9月最低的2701点回升到5982点,市场从1990年9月份之后回升。


原因主要在于几个方面:1)经济回升,GDP同比增速在1990四季度之后又明显回升;2)流动性仍然宽松,从1990年开始中国台湾信贷利率进入长达20年的下行周期;3)场内杠杆融资额的回升,融资余额从1990年最低72亿回升至1991年的520亿;4)政府持续的政策利好就是措施,例如引入QFII等吸引外资的鼓励市场的举措。


1990年之后,场外去杠杆接近尾声,场内杠杆进入大规模增长阶段。从1989年6月之后,修订的银行法颁布后,中国台湾的地下钱庄资金链断裂后陆续倒闭,场外融资正式进入持续去杠杆过程。但另一方面,场内的杠杆两融交易限制开始逐渐放开,场内杠杆的两融余额从1990年以后恢复增长。


中国台湾监管当局从1990年之后放开券商两融业务限制,场内杠杆发展取代场外。从两融余额在中国台湾股市的成交额占比来看,中国台湾的两融余额在1990年之后呈现出与成交额同步变动的趋势,而1986-1990年区间融资余额的占比趋势明显与成交额相背离,原因在于1986-1990中国台湾牛市过程中杠杆的主力主要为场外融资,这种情况在1990监管当局放开券商两融业务限制之后好转,1990年之后中国台湾对两融业务限制放开,大量券商加入两融业务中,中国台湾两融余额也从1988年的280亿新台币,发展到1999年最高的约6000亿新台币,两融业务占市场成交额维持在10%-25%的区间,意味着中国台湾市场的杠杆交易进入阳光化、透明化发展阶段。


对A股的启示:杠杆风险可控警惕中国台湾1988重演


通过对美国1929、中国台湾1990年两轮大型杠杆市的回顾,我们认为目前A股杠杆风险可控,这轮调整对市场基本面的冲击有限。当前市场调整更类似于中国台湾1988年,属于市场在加杠杆过程中的风险释放,未来需要监管进一步加强,避免场外配资卷土重来。


股灾已过,杠杆风险可控


美国1929股灾,原因在于其杠杆率较高,且银行信贷大量参与证券投资,泡沫破灭冲击经济基本面。美国1929年股灾后市场进入3年熊市,一方面由于其杠杆率较高,全社会对杠杆率没有限制;第二个方面源于其大规模的银行资金入市,并且投资杠杆率很高。


1920-1929年银行的证券经纪人贷款数量从15亿增长至170亿,短期拆借利率被推升至12%的高位,证券贷款占银行信贷总量的38%。大量信贷进入股市,导致资产泡沫破灭后,银行坏账大量产生,从1930-1932年陆续出现了三轮银行倒闭潮,银行数量从1929年24504家下降至1932年底的17802家,银行倒闭引发的信用紧缩冲击了经济基本面,经济陷入衰退,指数直到1954年后才再次恢复1929年的高点。


中国台湾1990年股灾,原因在于其场外融资规模巨大。中国台湾1990年泡沫破灭后的巨幅调整,同样源于其规模巨大的地下钱庄和场外融资,据统计其地下钱庄规模曾高达3000亿新台币,约占其当时银行贷款总额4.38万亿的6.8%,在1989年地下钱庄提供给普通投资人的利息曾高达月息4%。1989年后期由于银行法的修改导致场外地下钱庄难以为继,地下钱庄的陆续倒闭使得大规模的场外融资真正进入去杠杆阶段,市场迎来最终的大幅调整。


A股杠杆风险可控,对基本面冲击有限,股灾大概率已过。这轮A股“杠杆风险”释放,银行配资的结构化产品大约8000亿左右,场外配资规模约1.8万亿元,相对于目前整体银行信贷余额的88.7万亿,场外配资杠杆对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冲击相对可控。即这轮股市“杠杆风险”释放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幅度远小于美国1929以及中国台湾1990,市场整体风险可控,调整并不会改变市场趋势。


加强场外配资监管警惕中国台湾1988


中国台湾1988年资本利得税冲击的后续,场外融资杠杆卷土重来,暴跌后再次暴涨。监管滞后导致1988年中国台湾场外融资的卷土重来。6月以来的A股调整,更加类似于中国台湾1988年,属于市场加杠杆过程中的杠杆风险释放。


中国台湾1988年9月突然宣布征收资本利得税,之后市场大幅调整超过44%,从8418点左右回调到4980点。但这次市场调整,并未消灭中国台湾场外融资的杠杆主体,大量的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场外保证金交易卷土重来,最终市场在1989年1-6月,再次从4980点迅速上涨至9846点。


加强场外配资监管,警惕中国台湾1988重演。在这轮A股经历了杠杆引发的股灾过后,希望后续监管更多从限制银行资金入市、限制场外融资等方面加强监管,避免场外融资的卷土重来。未来投资杠杆应该的发展方向为——限制场外,鼓励场内。


中国台湾199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场外融资大幅减少,但场内融资杠杆迎来了大幅增长,中国台湾场内融资规模从1988年最高280亿增长至1999年6000亿。日本、香港、美国股市的场内融资规模同样实现了持久发展,杠杆并不必然带来风险,真正需要警惕的风险在于场外融资的无序生长,以及整体市场的杠杆率过高。


责任编辑:陈智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