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认同“股灾”这个判断了。6月26日(周五)那个晚上,我们就把这场暴跌定性为“股灾”,但当时好多人不认同,包括监管部门6月26日中午开会时,也认为是自然调整。 事实上,从6月中旬开始,我们看盘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一些问题:有些流通型的股票都不再继续涨,板块轮动的情况很少见的异常清楚,同时每天上午都在涨,但到了下午就有人兑现离场。当时我也召集了民生证券的几位资深的同事一起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问题,牛市还在。但我当时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就是觉得哪里有问题,又说不出。因为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数据、信号不是在我们掌握的。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数据的统计都不在监管范围内。 为什么我们把这段时间的暴跌定性为“股灾”?不是因为跌幅大,而是因为失去了流动性。大家可以看看图中这个链条,当恐慌导致连续强制平仓,银行迟早会出现问题,然后信用收缩,进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继续增加;中国的宏观经济下行,又会导致整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进而导致国内输入性通缩风险,接下来就是投资者财富缩水,资本外流。受过基本金融学和经济学训练的,都不难理解这个链条,但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危言耸听。 现在回过头看,从我对市场的观察来看,并不认同境外势力做空导致的观点,这次灾难主要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原因可能有几个。首先,A股涨幅确实比较大,总市值已超过60万亿,跟GDP比重已经接近1:1。今年3月底、4月初的时候,我去某地开会时,大家一致判断中国股市市值可能会达到GDP的120%至150%。在那次我们提出要应对金融风险的建议后,股市又连续上涨了1500点。所以,我认为单从整个市场的市值来看,只能事后的分析。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牛市很短,但创业板的牛市其实从2012年就开始了,已经经历了3年多。 对市场的短期影响,确实有IPO的因素。从去年到今年6月底,IPO冻结了11万亿,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市场波动性过大。监管部门去杠杆也不是新问题,我们从去年底就在提示这个风险。 有人说,既然从去年底就看到杠杆上涨和下跌会有问题,为什么没有充分提示风险呢?老实说,在这样一个彪悍的上涨过程中,所有人都受市场影响,所有人都心浮气躁。今年上半年好多人都说要辞职创业,而创业的主要内容是炒股,可见一斑。当有人特别理性和客观的时候,反而显得不太正常,不容易被接受。 这一波牛市和上一轮很不一样,是一个杠杆市。现在可以看到,民间配资基本消灭殆尽,就像广岛和长崎遭受的原子弹打击一样,很惨烈。江浙、福建、广东一带民间配资特别普遍,几乎人人都带杠杆玩,所以遭受的打击最严重,不仅财富大额缩水,连本金都亏得所剩无几,跳楼的也有。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3000点到3500点,这个区域是券商和银行配资的密集区域,是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所在。券商又要和银行分开看。实话说,很多券商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也就是风险最后传导到场内这些规范的核心金融机构的时候,证券公司可以破产,银行绝对不能出事,特别是几家大银行。当然,从目前情况看,券商还是被隔离在防火墙之后了。但在6月底到7月初这段时间,我的亲身经历就是,再往下跌的话,券商真的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 当时,民生证券财富管理的负责人几乎每天下午3点钟收市之后,准时到我办公室去,就问一句话:“怎么办?”因为他那几天全部精力都是用来给被平仓和接近平仓的客户做心理按摩,按摩到最后他自己也要崩溃了。就是这么惨烈。如果没有外力来阻止,连环强平的恶性循环很难打破,确实要出很大的问题。 很多人在救市之初是反对的,包括我的几个好朋友,认为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道德风险等等。这些观点我很理解,直到现在我们也处于救市政策的消化期。但是我坚持认为,救命和治病是两回事。当一个人被捅了几刀大出血,首先是要进ICU,让他有呼吸,而不是去给他吃中药调理全身。 这一轮市场中,很多大股东用股权和银行质押,融资拿到钱以后,去发展业务(当然也有不少贪心不足的人拿了这些钱又去炒股,这种是不值得提倡的)。股权质押的时候,很多是打对折融资的。在暴跌中,质押的股权价格跌到三折甚至四折,对银行来说就是不良资产了。所以不能再继续跌下去,必须首先恢复流动性。 股灾之后,必须全面反思 首先,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即便目前资本项目处在比较严格的管制下,风险预警仍然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再出现这样的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大量资金通过正规的银行渠道、不正规的地下渠道,甚至还有一部分黑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而我们在这方面是缺乏监测的。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确实给监管层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市场销量与监管之间,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监管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跨部门的危机处理,“一行三会”之间对于市场监管和协调确实缺乏必要的协同。股市的很多钱来自银行,但我们又是银行业、证券业进行分业监管,部际协调没有那么及时、有效。这次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给有关部门提了一些建议,可以从国务院层面来设立一个整体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从市场体系来反思,首先就是,现在的新股发行制度对市场的冲击太大,需要改进。其次,这一次危机暴露出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机构散户化,散户羊群化。 为什么机构会散户化?因为我们的公募基金有很多限制,对仓位有要求、不能做空等等。所以6月底、7月初暴跌的那两周我接到很多公募基金的电话,他们给我三个印象:第一,声嘶力竭,近乎绝望;第二,大家都在说,我闯荡江湖这么多年,市场的走势已经完全超出自己的理解和预期框架;第三,下一步该怎么办? 可见,当时的市场已经完全超出专业人士的预想,那对普通投资者,也就是散户就更不用说了。大家自己回想回想,上半年你和你的朋友们都干了些什么?肯定人人都是股神,谁都能推荐股票,不把我们这些专业研究人员放在眼里。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歌星,聊到股票的时候,他都问,这股票还能不能炒?我助理天天看股票,都影响到我正常工作了。 所以,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投资理念成熟吗?真的是投资的心态,还是想把股市当提款机的赌博心态?我想大部分人都不好意思说答案吧,但这就是市场的现状。 一下子要改变这个现状不现实。美国从散户化到机构化用了70多年,我们的资本市场才建立20多年,散户会逐渐减少,但仍然是主流。我一直和很多基金经理强调一个观点:一定要清楚,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在市场不是主流,主流是大爷大妈、哥哥妹妹和侄子侄女们。一个证券公司老总在3月底那个会上很急切的跟我说,这一波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除了大妈还杀进很多90后,这一代很年轻投资者跟爸妈要了一笔钱买股票,亏了就再要一笔钱。 再来看“散户羊群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微信、微博的发展,各种信息、段子的飞速传播,羊群效应更容易形成。大家可以注意到,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和回家在小区里碰到的炒股大妈们讨论的问题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美联储加息这些问题。 第三,从投资体系的角度来反思,这是对投资人最有价值的反思。首当其冲的就是单一策略的失效。原来最成功的单一策略就是:宏观趋势搞清楚,从上到下的选股票,选一个好公司,未来三五年可以涨5至10倍没问题。包括一些做的很好的明星基金经理过去都是这样做的,也很成功。 这个策略,在不是杠杆市的时候可能会非常有效,因为你的标的很好,可以前瞻性投资。但是,当系统性风险出现,或者大熊市出现的时候,这种单一策略就会失效。这时,合理的投资策略就应该转变成:首先通过专业机构来投资;其次,进行多策略、多资产、跨市场的资产配置。 我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公募基金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要做很惨烈的转型才能继续生存。对投资者来说,只有多策略、多资产、跨市场的资产配置才能控制风险。一切投资首先都是控制风险,活下去,而不是赚钱。股灾之后,稳健型的量化对冲产品发得多了,这是好事,但量化对冲只是资产管理计划中的必要工具之一,不是全部。这次股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大家转变观念。即便现在你的资产数量可能还不够做这么多元的配置,但将来等你有钱了,观念是否正确就很重要了。 我们对未来5至10年基本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就短期来说,我们相对更谨慎,因为逻辑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货币环境变了,不是不宽松,而是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央行对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略有误判,我们总体上还是更谨慎,认为增速在6.8%至7%,甚至大概率低于7%。因为二季度能够保7,很重要的是依赖全民炒股,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多贡献了0.7个百分点,也就是增长了100%,在历史上是非常高的水平。这个贡献度,今年第三季度一定会大大下降。 宏观经济方面,上半年第二产业仅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比去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可能达不到这个数字,PPI同比还要负增长。客观上来说,我们现在到了出清过剩产能的时候,需要有一次砸机器、倒牛奶的过程,但中国无法忍受剧烈的市场出清带来的社会层面冲击。 第三季度大家对经济的企稳回升判断,主要是基于稳增长开始发力,项目批得多了,6月份信贷数据也比较好。但我认为对冲还是很难,所以,货币政策整体上可能是在观望。如果担心美联储加息,央行可以降息,但稳增长仅靠央行是不现实的,主要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放松管制这两大变革。 其次,杠杆资金会受到严密监管。直到现在,我们的融资流通占整体市值的比例,在国际上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不管救市到何种程度,降杠杆是确定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明确的。 有人问历史会不会重复,这一波会不会走出和上一轮牛市一样的结果?我不知道,还需要时间来看。我只能说说,这两波牛市有何不同。 第一个不同就是杠杆. 第二个不同是,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来自价值重估,我们这一轮牛市来自资产重配. 价值重估的背景下,市盈率(PE)和业绩是能够匹配,或者是能够及时匹配的。所以,2005到2007年,我们看到是“铁公基”、资源类、房地产这些股票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上升带动指数在涨。 这一次,我们依靠的是居民资产的重新配置,也就是降低不动产、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而且这个过程确实还没有结束。大量的流动性再加上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大家会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金融资产。这时再加上我们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大家都是靠着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去投资,所以才会给很多企业100多倍的PE,让它们的股价涨到几百块。这也意味着,股价和业绩是分离的,这中间靠的是“对改革和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股灾之前, 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就是:全面上涨的阶段肯定要结束,开始进入结构性走势,个股分化会非常严重。股灾之后,更会出现大分化。我认为,现在看“产业”比看“股票”更重要。我个人比较看好以下几类产业。 第一类是智能制造。我们现在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其实和德国、美国处在同一起跑线,我也确实看到一些新的80后的创业者在智能制造领域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成绩。很多企业就是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在全球市场和世界500强企业争夺订单。 这其中当然有泡沫,比如据说现在全国一天就有8000家公司去注册做机器人。有泡沫其实是好事。如果泡沫破灭后会留下一批优秀公司、伟大公司,这种泡沫就是好的,不可避免,也没有必要抑制。如果泡沫破了,故事没有了,也没有产生好的企业,则是坏的泡沫。 第二类是“互联网+”,我认为这还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但这也要注意,股灾之后,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随便便就给几十倍、上百倍的PE。二级市场火爆的时候,一级市场也很疯狂,很多投资第一轮融资就可以拿到30、40倍的PE,这就是非理性了。投资者一定要分辨出哪些“互联网+”的企业是真正优质的企业,这其中也会有很大的分化。 第三类可以中长期布局的是健康产业,或者再更大一点是公共服务这一类。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切肤之痛。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提高,但普遍的问题是花钱买不到好的服务。我们生活中会出现大量的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资源和产品的估计不足。实际上,韩国、日本的很多企业和投资机构已经非常关注中国这类机会。当然,目前这些领域很多有政府管制,但管制就意味着有短缺和极大的改善空间,就有很好的机会和议价能力。 第四类我特别看好的是教育。这个也不用赘述。不仅是现在很火的在线教育,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教育始终是个大问题,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 短期机会,可以看下军工企业的重组改革,以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但从长期来看,我不是特别看好。 这里也提醒一下大家,这一轮,真正的机会在一级市场。因为二级市场特别火,所以很多企业家和资本家在一级市场上制造、投资股票再卖到二级市场,很多产业资本也是通过这个逻辑套现。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