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新年伊始,金属价格便显示出起死回生的景象。然而,饱受原材料价格暴涨煎熬的中国制造业真会因为价格的回升而受益吗? 答案是否定的。就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而言,2008年7月以来通胀指标的急速回落,给了各国政策制定者们在货币刺激政策下极大的回旋余地。不过,当市场把能源价格,特别是汽油价格的下跌当作一种激发消费者购买愿望的唯一安慰时,在所有的工业消费和平民消费指标都一落千丈时,能激刺商品需求的因素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不可能会因为原材料价格的重新上涨而受到刺激。 中国制造业目前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去年空前恶化的通胀。当时,大宗商品价格超越历史的上涨,使一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能源和工业商品价格都创下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扣除通胀因素之后实际价格的历史新高。还有一些有色金属,如镍、铅等,创出了有史以来实际价格的新高。 此间,铜价虽没有刷新实际价格有史以来新高,但是铜价之高同样给全球的铜加工制造业带来了灾难。金属加工业的边际利润随着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的上升而化为乌有。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大批铜加工企业倒闭。若从根源上寻找原因,这一切显然与2003年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密切相关。 不过,许多人士对2008年10月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眼下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处在衰退当中,因而影响了铜消费;并且认为商品价格本身并没有泡沫,强劲的中国需求增长足以抵消发达国家的消费衰退,两者之间供需平衡仍将会在中长期给大宗商品的价格带来长期的支撑。 然而,笔者认为,任何商品泡沫的存在与否完全由供需平衡决定。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也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出现明显的减速。2008年12月中国工业生产增长已经减缓至个位数增长,这与过去三年里平均水平保持在16%左右已经大相径庭。 而现在,中国金属加工产能很多都处于过剩状态。就铜加工而言,即使中国的GDP以超过11%的速度增长,中国目前的铜加工能力已足以满足国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中国经济全球化步伐加速的潮流下,当中国铜加工业的出口订单出现断层后,中国铜加工产能出现过剩也是必然的。 可见,将一个处在上升势头下的产能增长作为未来某种大宗商品全球性供需平衡预测的出发点,其增长惯性被当做是一种势不可挡的需求增长边际来估算时,必然会带有很多水分。这些水分正在随着经济现实的发展走向衰退而被蒸发的情况下,中国铜加工产能的过剩正处在一个暴露的过程中。 目前,无论是华东,还是华南,中国的铜加工业正处在紧缩状态。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眼下正处在负增长状态,制造业订单极度萎缩的过程还在进行之中。铜消费的恢复仍然没有任何的信号。现货市场一片沉寂。价格的波动仍然完全掌握在投机者的手里。当然投机与投资之间的差异对于2003年以后的商品市场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异常呢?这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课题。 新年伊始,商品市场的焦点转向了商品指数的权重调整上。根据巴克莱银行统计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末,投资商品指数、ETF、交易所注册商品产品及商品中期债券中的资金市值曾达到2700亿美元;商品价格暴跌后,2008年末,这些商品管理下的资产总值下降至1450亿美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管理下资产的显著缩水本身并不是由这些投资资金的撤离所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商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从2004年的市值900亿美元到2005年时的1200亿美元,再到2006年的1800亿美元,直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的2700亿美元,随着各种商品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其资金总量随着商品大牛市的衍化而剧烈地扩张。商品结构性产品的机构化投资正在迈向零售投资发展之路。 目前,商品价格的下跌确实暂时打断了商品投资资金增长的进程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记住一个事实:真正主动地从这类产品投资中赎回的资金仅60亿美元。资产配置的多样化主题是这些商品投资资金始终滞留在商品衍生品中的名义解释,其实际内涵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解释的现象。 但对于眼前商品价格暴跌后的一次反弹来说,许多商品的价格已经跌到了边际成本线之下,相对于中长期来说无疑是有投资价值的,特别是对于被动性的指数投资来说,从长远的角度看,增加投资有其必然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