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干预股市,阻止股市进一步下跌,股市波动性也相应的受到影响。风险管理界有一句名言一样:风险不会降低或消失,它只会转移。类似的,美国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认为,中国政府今年夏天干预市场的行为意味着,只能够选着打压一个变量的波动性。
这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波动性的问题。波动性永远不会消失。监管当局能够抑制一个变量的波动性,但是这只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波动性上升;或者是,抑制当前波动性,但代价是未来某一个时刻发生破坏性的调整。例如,当涉及到货币波动性时,无论是汇率、利率还是货币供给的波动性,中央银行能够很好的选择控制前者的波动性,导致后者波动性上升。或者选择控制后者的波动性,导致前者的波动性上升。
换言之,监管者永远不可能降低总体波动性。他们最多能够把最不喜欢因素的波动性挑选出来,并试图控制它,但是这几乎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这其实是选择哪个经济团体承担波动性代价的问题。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内的波动性巨大,原因有两个:1.中国是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波动性通常高于发达国家。2.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美国经济学家Hyman Minsky称,投资主导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且过度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在这轮股市大跌时,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彪层表示,如果股市不止住跌势,融资盘将出现重大问题,并将诱发股权质押贷款和杠杆定增盘出现问题,国家债权资产负债表将面临一周数万亿的坏账冲击。可以说,49年建国以来,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距离金融危机如此之近。
但是,佩蒂斯却持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中国股市这轮暴跌为何不会引发金融危机呢?投资者应该关注那些指标?佩蒂斯称:
中国股市恐慌情绪不大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但原因不是像其他说的规模相对小和股权分散。真正的关键是,尽管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服务行业内某些特定部门的资产负责表高度顺周期错配,但是中国仍然可以防范金融危机,手段包括相对封闭的资本账户、巨额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担保系统的解决资产负债表错配问题。
换言之,中国能够防范金融危机风险主要依靠政府高度的信誉。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金融系统内部信贷大迅速扩张。如果没有政府信誉担保,中国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极度脆弱。
由于解决资产负债表错配问题,中国的债务增速超预期,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随着中国政府继续采取措施使经济再平衡,这些情况都将持续下去,并暂时使潜在的脆弱性上升,直至能够遏制信贷增长,以及遏制债务成本和偿债能力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然而,只要中国政府间接背书的信誉还在,我就认为虽然中国可能会遭受债务过多之苦,但是它不大可能遭遇资产负债表动荡之苦。 这有两个重要含义:1.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政府把信誉当作第一位。2.投资者必须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的评估信贷的变化。
此前,政府希望股市“慢牛”,媒体舆论也纷纷跟进。这可能导致了投资者策略趋同,即拥抱泡沫。在市场调整之后,投资者还会继续拥抱泡沫吗?
现在做出判断还为时过早。监管者采取的紧急措施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投资策略进一步趋同。如果市场恢复反弹,我不怀疑监管当局将采取措施限制波动性。比如,不允许保证金规模达到之前水平(也就是限制信贷),可能提高交易税或迫使买卖价差扩大等。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大他们的影响。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可信的使市场再度上涨,我们将希望密切关注投资者是否再次拥抱泡沫。
最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那么,目前我们处于什么位置?我认为,中国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市场修正已经结束,股价即将上涨。在一个投机的市场,这就是股价上涨所需的因素。
虽然投资者对股票上涨的看法相当坚定,实际上,有几个因素能够迅速破坏他们的这种看法。现在,真正产生影响的不是破坏股价的新消息,而是打击市场信心的新消息。这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重要区别,但是实际上有区别。不一定是坏消息才能导致股价下跌,那些破坏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共同预期的消息也足以造成股价下跌。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监管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防止恐慌蔓延,而这些措施已经非常充分。说得婉转一些,他们能够使用各种我们不能够完全搞明白的新的期权。然而,随着我们对它们进行了解,这可能会足以打击市场信心。
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者买入股票的原因是他们所有人都相信政府托市有效果。任何破坏投资者信心的消息都会打击投资者买入股票的决定。实际上,所有人都在观察着别人的动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能够导致投资者集体抛售。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