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联储观察者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困局和2015年8月股票市场的下挫是否会导致美联储推迟调高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我们认为不会,并依然认为2015年9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是10年来首次加息最可能的时间。以下是原因分析。
美联储并不持有股票。只有当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美联储才会担心股票市场的下跌,例如在1987年10月和2008年9月,当时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倒闭并拖垮整个经济。美联储经常担心的是股价过高(记得90年代科技股大涨期间艾伦·格林斯潘有关 “(非理性)繁荣”的评论。实际上,美联储很可能视当前市场调整为重整旗鼓的健康间歇,因为美联储自身的零息和量化宽松(QE)政策可能已经驱使投资者大举追逐收益率,从而导致过度冒险。
美联储也如同我们一般的关注着中国。然而,美联储主要担心的是中国的经济困境是否会造成美国衰退。美联储并不担心已经上升超过100%的股票市场是否回落50%。再说,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因为其出口客户几乎已不再增长;巴西经济停滞;墨西哥经济仅缓慢增长。欧洲经济经过三年的轻微下跌后,今年实际GDP增长可能不低于1.5%。美国实际GDP增长落在2.5%,日本则没有增长。中国可能将人民币贬值30%,而鉴于其出口客户的收入前景不温不火,出口几乎难见起色。这是因为在将近所有企业里,当评估销售前景时,客户收入是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长期来看,中国是过去三十年(1980-2010)的增长引擎,在这段时期平均实际GDP增长大约为10%。由于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现代化,其人口结构也迈入老年化模式,因此实际GDP增长自然将趋向缓和,对应老年化、现代化和成熟的工业经济。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困境或近期股票市场的下跌不会导致美联储推迟其加息决定。此外,我们认为有几个重要原因,将促使美联储准备行动。
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耶伦治下的美联储希望甩掉伯南克时代的紧急政策包袱。耶伦已经革新了前瞻性指引,并抛弃了伯南克对固定失业率的执着。耶伦领导的美联储高度依赖数据,但它是从整体状况来看,而非任何一两个指标。
耶伦已经结束了QE。QE降低债券收益率的效果显而易见,但较低的债券收益率是否有助创造就业或刺激经济增长极具争议,许多分析师(包括我自己)对此也有争论。实际上,零利率和QE的主要影响很可能是支持了资产价格上涨并将它们推高到无法持续的水平,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或新增职位形成实质影响。
倚重数据的美联储的底线是,美国经济能一直保持每个月创造超过20万的净新增职位,房屋市场(之前处于2008年-2009年衰退的震央)健康发展并实现增长。虽然实际GDP增长不像许多人所希望的超过3%,但自2009年底以来,美国经济一直稳定在2%-2.5%的增长区间。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大约六年的实际GDP持续增长和职位创造记录。美国还需要紧急政策吗?答案是否定的。
然而,我们也必需考虑风险,这些风险对任何积极的行动都不利。美国通胀在1%到2%之间,通胀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此区间徘徊。只要低通胀不陷入通缩,持续低通胀就预示着稳定的长期增长。因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弱——部分原因是供应增加,以及中国经济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放慢,所以消费物价出现一些下行压力。但是美国似乎没有通缩之虞,尤其是如果关注(如美联储所关注)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分的核心通胀,更是如此。
总之,我们依然预期美联储在9月的FOMC会议上十年来首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但是我们的定性概率评估大约仅为55%,其中在年内之后采取行动的概率是30%,而推迟到2016年的概率为15%。由联邦基金期货代表的市场反映9月FOMC会议加息的概率则更低。
当加息行动来临,就可能是多次加息的第一步。但是美联储可能强调缓步进行,在两次加息之间相隔多次会议。
美联储甚至可能意外地抛弃利率区间,而回到以前习惯的简单做法:将有效联邦基金利率设定在一个明确的目标点位。而更令人意外的将是,美联储可能选择0.25%作为有效联邦基金利率的新目标,而不是加息到0.25%至0.50%区间。
最后提醒,我们要强调的是9月4日公布的美国就业报告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我们估计每个月的新增职位为22.5万个或更高。然而,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就业数据意外下跌,例如少于20万个净新增职位,那么美联储可能将加息决定推迟到9月FOMC会议之后。意外下跌的程度越大,推迟的时间越长,因为需要更多的数据点来确定意外的下跌走势是暂时性还是新的跌势。为此,我们认为如果就业数意外走弱,那么10月FOMC会议也无需考虑,因为美联储会希望观察更多数据并等到12月。
此外,因为9月4日是美国劳动节长周末前的星期五,可能引发一些非常激烈的交易,要么(a)如我们预期,数据将敲定9月份加息,要么(b)我们错判而数据令人失望,预示加息推迟到12月或2016年。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