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因此,商品价格是经济现象。商品交易以货币为媒介,货币价格影响商品价格,因此,商品价格也是金融现象。经济发展通过价格调整生产和供需,短期局部价格波动是经济现象。商品价格全面的趋势变化得力于货币政策,通胀和通缩是金融现象。央行[微博]把国内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事实上,货币政策有许多功能,商品价格往往是货币政策是否可行的指标和约束。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低迷主要是金融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 国际商品的价格目前普遍比较低。根据布隆伯格商品指数(包括22种主要商品),目前的价位低于1999年的水平(85.9997)。根据美国商品研究局的CRB指数(包括19种主要商品),目前价格低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价位(199.7688)。 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石油危机之后,美元相对原油贬值,其他商品用美元定价的商品价格也随之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本世纪以来,因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带动的需求,以及美联储因通胀减速而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机之前,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增长远远超过CPI的历史平均增值。2009年到2011年之间,世界经济发展减缓,但是,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下,商品价格持续反弹。在2011年顶峰时,原油、天然气、黄金、铜、铝和其他若干大宗商品,价格都在1960-1979年的20年平均价格的10倍之上。2011年之后,货币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弱化,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西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改变了场内和场外的市场结构,商品价格开始回落。 社会商品的总价格由货币供需关系决定,具体商品的相对价格由商品供需关系决定。如果货币贬值或升值,由商品价格反映的需求在短期内会同实际需求脱节,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超调”现象。不少人过分强调经济因素对供需关系的影响,用它来解释金融政策导致的超调。这种解释最终会造成商品的过度增产或减产,给下一轮价格波动埋下伏机。目前国际商品价格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 眼下对商品价格普遍下滑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需求的减少。不过,有观点用海关的数据指出,同2014年相比,中国今年7月份有20种商品的进口量增加了20%,然而,国际商品的价格仍然在下滑。商品价格上涨是历史趋势,特别是农产品和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因为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要通过价格来调节需求。目前的商品价格低迷也未必是单纯的“超级轮转”。它主要还是同美元这个交易媒介有关。 美元对目前商品价格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原油的美元价格。美元向来被人称为“石油美元”。虽然原油价格曾经到过每桶100美元,去掉通胀和贬值因素,美元对原油的购买力几十年来变化不大。现在,原油的价格出现断裂,跌到不及高位时的一半,原来买1桶原油的美元现在可以买2桶,购买力增加了1倍。美元的流通量则没有因此而减少,原油同其他主要商品之间的历史相关性虽然有变化,但依然存在。因此,原油价格隐含的美元购买力多少也会体现在其他商品上。由于美国经济对原油的依赖,原油价格同美元价格内在相关。只要原油价格停留在低位,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也都有压力。 第二方面是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美联储退出零利率政策短期内会导致美元上涨。美元上涨对美国物价稳定没有影响,因为买卖双方的本币都是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情况则不一样。美元上涨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其他货币相对贬值。两者都会改变供需关系。现在的大商品价格同对美元升值的预期是有关系的。 目前的商品价格调整是个复杂现象。复杂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国际货币体系同时也在发生变化。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欧元和日元自成一体。虽然是主要国际流通货币,它们代表的实际只有不到一半的全球经济。人民币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同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大量的多元贸易,实际成了沟通西方货币同新兴货币的枢纽。人民币走向市场化,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浮动也会增加。 美元在10年内出现深度贬值是大概率事件。按照美国国会预算局的数据,美国政府的累积赤字在今后10年将是7.6万亿美元。更不要提现有的债务和未来对社保和医保的来源没有着落的支付。美国的资产同美元所承诺的财富是不匹配的。比起政治和财政改革来,货币贬值是条容易得多的捷径。类似事件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几次。商品目前的低迷价格会压抑商品的开发和生产。如果美元贬值与供给低谷同时出现,那就会有另一类风险。 货币起源于交易,美元的金融功能妨碍了它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由于美元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来说,要保持国内价格稳定,需要将人民币建设成大宗商品用以定价和结算的国际交易货币。在这方面,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