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金属期货

阿根廷政府限制进口 波及中国铝制品行业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2-03 11:12:03 来源:理想在线

  阿根廷生产部1月21日发布公告宣布,阿将对进口汽车轮胎采取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中国对阿出口轮胎将受到一定影响。

  根据阿根廷生产部的决定,实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的轮胎产品包括汽车、公交车、卡车和农用机械使用的轮胎。公告称,阿政府采取限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本国相关产业的保护,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倒闭和失业。

  公告表示,阿政府采取上述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巴西轮胎企业将剩余产品倾销到阿根廷市场。根据阿根廷咨询机构IES公布的研究报告,巴西是阿根廷进口轮胎的第一大来源国,从巴西进口轮胎占阿根廷进口轮胎数量的54%;来自中国的轮胎占进口数量的8.3%。

  此外,阿根廷铝制品及加工金属协会21日要求阿政府对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进口铝制品进行限制。阿根廷生产部当天已决定和上述组织联合成立工作小组,密切跟踪铝制品进口数量及其对阿根廷相关产业的影响,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铝制品将是调查重点。

  阿根廷生产部贸易政策和管理秘书处说,如果证实进口铝制品的确对阿根廷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伤害,阿海关将大幅提高铝制品的进口关税,并会采取其他措施进行限制。

  随着金融危机对阿根廷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加大,阿根廷的企业界和劳工组织联手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工厂倒闭和失业现象。从去年10月阿根廷陆续出台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进口产品的限制。

  新闻分析

  中国产品出口应及时调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阿根廷经济造成的冲击逐渐显现,阿根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限制进口产品,确保本国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裁员。

  然而,面临这种情况作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应该怎么办?专家认为,受到贸易保护主义限制的一般为传统产品,而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受到的冲击相对非常有限,因此中国可以加大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来抵御出口下降风险。

  只会造成互相受损

  近年来,中国和阿根廷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阿双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从阿根廷进口的产品以大豆、豆油等农产品为主。而中国向阿根廷出口产品则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消费品和资本货物,对于帮助阿根廷促进生产出口和控制通货膨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阿根廷-中国商会执行主席塔博阿达说,阿根廷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进行限制,将对两国经济造成损害。如果将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将使阿根廷的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增加阿根廷民众的生活负担。此外,如果阿根廷产业长期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藩篱下生存,也不利于提高本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传统产品受影响最大

  从去年10月开始,阿根廷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主要涉及服装、纺织品、鞋类制品、皮革制品、玩具、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等产品。虽然阿根廷海关强调这些措施并不针对任何具体国家,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中国和巴西向阿根廷出口的传统产品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阿根廷政府还决定加强反倾销调查。从最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阿根廷对中国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措施给中国对阿出口的传统产品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应加大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近年来中国向阿根廷出口产品中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遭阿根廷海关限制的传统产品如今在中阿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并不大,因而对两国贸易的整体冲击相对有限。

  塔博阿达建议说,中国的传统产品出口利润不大,却在阿根廷等国不断遭遇反倾销调查。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对出口产品进行升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减少贸易争端,又能够增加出口收入,是对各方都比较有利的做法。

  中档产品最受青睐

  阿根廷《号角报》日前刊登的一份消费者调查报告指出,金融危机时代阿根廷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档名牌产品受到的冲击最大,销售大幅缩水;低档商品尽管价格便宜,但是因为质量不好也不会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受益;价格适中、质量有保证的中档产品,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二线品牌产品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从这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确改变了各国消费者的习惯。中国出口产品要想在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必须仔细研究各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变应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