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球都在为美联储是否加息的决定而备受煎熬,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焦虑,因为美联储的决策机制决定了,美联储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相对透明的、可预测的行动。在美联储加息的前一天,我在微博中对此表示:“美联储在年内不加息是愚蠢的,但如果在本月加息则更愚蠢。面对全球对加息的恐惧,美联储明天决定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很多市场人士的共识。而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两天的闭门后会发布的“维持0-0.25%基准利率不变”的声明,也让“美联储之周”以符合市场预期的结果降下帷幕。 投票的结果也显示出,在不加息的决定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委员们几乎没有太大分歧,委员会以9比1的票数维持现有的利率不变,包括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内的9名委员支持暂时不加息的决定,赞成加息的只有里士满联储主席杰弗里.莱克(Jeffrey Lacker),他呼吁加息25个基点。 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后发布的声明看,美联储之所以做出暂时不加息的决定,根本原因在于7月份联储会议之后就业、通胀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从就业的指标来看,就业率已经降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5.1%的水平,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就业市场继续改善,就业增长稳固,失业率下降。整体而言,就业市场指标表明自年初以来就业市场上劳工资源利用率不足的现象已有所减弱。”但由于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决定是否加息的通胀这个核心指标“继续处在FOMC长期目标的下方”,原因则在于“能源价格以及非能源进口产品价格的下跌。”同时,8月份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因为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出和经济下滑而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动荡,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最近以来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经济活动,并很可能对近期通胀带来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定进行了解释。耶伦在说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并没有重大改变的同时指出,通胀率一直低于目标,近期全球局势演变可能会给通胀带来下行压力。美联储主席耶伦:委员会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仍然没有重大变化。耶伦称,中国和新兴市场是美联储的关注重点。“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可能限制美国经济,尤其对中国和新兴市场引起的波动感到担忧。我们讨论了加息事宜,但鉴于海外不确定性和通胀疲软,我们决定观望。”耶伦表示,当看到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及通胀回升时,开始加息才是合适的。 美联储的决定意味着,自2006年以来美联储的首次提高利率的行动因为“美国经济以外的因素”而再次搁浅。事实上,在美联储开会之前,围绕9月份是否加息,全球市场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美联储内部也分成了明显的鸽派和鹰派。代表鸽派的纽约联储的行长威廉-达德利认为,“中国的局势意味着,很快就开始加息的理由已变得不那么有说服力”。而代表鹰派的圣路易斯联储的行长詹姆斯-布拉德和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则认为,尽管市场动荡,但美国的经济前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美联储内部存在分歧的同时,全球都为美联储是否加息展开争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全球机构都敦促美联储考虑各项潜在风险,暂缓行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巴苏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加息会造成一定的恐慌和动荡。当前世界经济看上去问题多多,以至于如果美国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快加息,我觉得那将对各国产生很厉害的影响。” 全球之所以担心美联储加息,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仍然向好。二季度经济增速环比高达3.7%,远超市场预期,劳动参与率虽然很低,但5.1%的失业率仍然不失为一个漂亮的数字。尽管通胀还没有达到2%的目标,但通胀的预期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是否顾忌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最近的动荡成了市场最大的恐惧。事实上,自2013年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按钮之后,全球资本流动等都因为美元强势的预期而改变。在国际资本大量流出新兴市场的同时,新兴市场并没有主动的启动结构性改革,而是一边对美元的走强充满恐惧,一边又继续贪婪的饱餐廉价的资金盛宴,直至经济放缓和出现最近的金融动荡。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文章《全球经济正在陷入二次危机》中所指出的,由于过去7年,新兴市场只是陶醉于全球宽松政策提供的廉价的资金盛宴而忘记了结构性改革,从而导致新兴市场在美联储收紧货币时加速出现危机。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的希望所在,也成为全球贸易真正的主导者和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需求者,新兴市场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已经达到了35%以上,他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发达经济体,而一旦这一切逆转,资金外逃,机构和投资者沽清新兴市场的资产,而这种“崩盘”的走势很势必引发牛津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亚当?斯莱特所言的 “由新兴市场引发的全球衰退”,从而导致全球经济陷入第二次危机。可以说,无论是中国人民币的贬值,还是巴西、俄罗斯的动荡,无论是国际油价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还是全球贸易的低迷,都是由于新兴市场为过去的不负责任行为而买单。但由于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新兴市场的下滑势必拖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也就是说,美联储推迟加息并非因为顾忌新兴市场的动荡,而是担心新兴市场的动荡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 在美联储做出“不加息”的决定之后,市场对此反应不一:美元指数重挫跌至三周低位,最低至94.77;欧元兑美元大涨1%、刷新三周高位,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3个基点,报0.68%,创2009年3月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美国股市、黄金期货等先涨后跌,纽约黄金期货收盘下跌2美元,报每盎司1117美元;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65.21点,报16,674.74点,跌幅为0.3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11点,报1,990.20点,跌幅为0.26%。可见,市场对“不加息”的解读存在很大分歧。不加息可能暂时平息新兴市场的金融动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受新兴市场的拖累,全球经济的前景不容乐观。 就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言,笔者并不认为,全球经济当下的动荡是因为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所以美联储是否加息对新兴市场而言只有短期效应。因为新兴市场今天之所以面临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新兴市场本身,新兴市场在过去7年的时间没有做正确的事,而只是迷恋于美联储提供的廉价资金的饕餮盛宴,在美联储准备结束盛宴的时候,不反思自己的贪婪却责怪美联储要把他从宴席上赶走。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经济结构面临的致命的缺陷,过剩的产能,巨额的债务以及高企的杠杆,这些才是国际资本流出的主要原因,至于美元的加息预期,则不过是推波助澜,加快了痛苦的来临而已。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兴市场在经历短暂的喘息之后,仍然将面临资本的流出和金融的动荡,除非这些国家下决心选择改革。这也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的继续下滑仍然是大概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美联储推迟加息在短期内会减缓资本流出的步伐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在于过去30多年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的枯竭,中国经济经历一场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的周期性的衰退仍然可能很大,解决之道除了下决心改革,改变增长模式别无选择。把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的稳定寄托在美联储短期的决定上并不明智。 所有人都必须明白,美联储现在不加息不等于年内不加息,笔者认为美联储在年内最后两次会议上做出加息决定的可能仍然很大。美联储虽然表示未来决定加息时,将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劳动力市场状况指标、通胀压力和预期指标以及金融市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但美联储的公开声明对于未来是否加息清楚无误的说明了三点:一是目前的局势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前景预期。美国经济表现良好,预计将会继续发展;二是随着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以及能源和进口产品价格下跌的暂时性影响消散,通胀率将逐步朝着2%的方向上升;三是耶伦特别强调,“我们不希望等到两个目标都实现再采取加息行动”,因为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这已经透露出强烈的鹰派色彩。 基于此,笔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在最后的一个季度仍然将生活在美元加息的巨大阴影和恐惧之中。盛宴不会持续,音乐终会停止,新兴市场最终的命运取决于自己能否开始真正的改革,而不是美联储继续请客。事实上,这种对美元加息的恐惧比美元加息本身的杀伤力更大。按此逻辑,笔者倒是真的同意《麦克白》的那句话:要是干了以后就完了,那么还是快一点干!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