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知道

国际金融监管新形势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创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9-24 11:03:00 来源:期货日报

  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

  1.分类监管是证券市场的重大创新

  2007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向派出机构下发《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和相关通知,标志着中国证券业迎来了“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的分类监管时代。经过近两年的试行,2009年5月26日,《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正式实施。新规定简化了评价指标,并鼓励券商创新;鼓励经纪业务规模化经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网点布局;在资产业务方面,用资产管理净收入指标取代之前的受托管理本金指标,更为公平合理;鼓励券商加强成本管理,改变粗放经营模式。

  为应对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证监会在完善市场体系方面也有很多重大举措,其中包括:筹备创业板市场;进行发行制度的改革;完善中关村(000931,股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市场规模,促进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统一互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规则,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并购重组等。

  2009年3月31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筹备十余年之久的创业板开启。

  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于22日正式实施,其中包括单一账户申购上限原则不超过千分之一、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账户申购等一系列指导意见。

  2.期货业分类监管启动

  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8月19日发布《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并于9月1日开始实施。期货公司分类是指以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和持续合规状况,按照分类监管规定评价和确定期货公司的类别,以有效实施对期货公司的监督管理,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期货公司持续规范发展。

  中国证监会也多次表示,要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有序创新,推进期货市场监管机制建设,深化期货品种创新,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3.银行业加强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监管

  在银监会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有关领导要求银行业一定要坚守风险底线;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年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更加注意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并考虑可能进一步提高;要求商业银行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

  2009年8月中旬,银监会曾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当前商业银行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划定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底限,并表示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将从附属资本中全额扣除。银监会最新表态,对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将按照“老债老办法,新债新办法”执行,同时,银行互相持有的新增次级债将分年从持有方附属资本中扣除。

  2010年年底开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在我国大型银行特别是那些拥有较多境外分支机构的银行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被公认为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代表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新资本协议研究和规划项目组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议2009年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完善意见》等文件,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等7个监管文件进行了修改,体现了国际监管规则的最新要求。

  二、促进了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证监会2007年5月11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例如期货经营机构要积极宣讲股指期货的风险特征及其与股票现货市场操作的显着差异。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了投资者教育网站;各大券商、基金、期货公司和财经媒体的主页都专门开设了投资者教育专栏。

  2007年7月19日,中国银监会建成并开放公众教育服务区,这是国内首个监管机构公众教育场所,通过现场专业咨询人员、宣传册、展板、电子设备等,向公众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信息。

  投资者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的金融发展历史都表明,投资者教育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

  境外主要证券市场都很早就开始开展投资者教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1994年设立了“投资者教育及协助中心”,协调全国的投资者教育活动;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在1998年专门成立投资者关系部,将投资者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在交易所网站里开设“投资者信息”栏目,介绍证券市场和证券产品知识;新加坡交易所通过在线股票模拟交易增加投资的趣味性,既可以吸引新投资者,也可以丰富现有投资者的知识和技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于2004年10月建立专门的投资者教育栏目,目前每月都有200万人次的访问量,大部分用户为个人投资者。

  我国期货市场也在尝试采用这种方式。比如,期货公司设立模拟交易平台,一方面潜在投资者通过模拟能熟悉交易流程,感受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模拟交易的记录可以作为以后申请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户、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一项评估指标。由于金融期货风险较大,所以通过先对有经验、熟知交易规则、了解市场风险的客户放开,降低整体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有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次贷危机以及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成为必须:一是通过衍生品提供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机制;二是可以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通过提供避险机制吸引国际资本,推进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发展。

  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发展体系上已经做了一些积极的准备。例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仿真模拟交易、商品期货新品种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大力发展股票期权交易等等。

  同时,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企业投资衍生品的监管。深交所于2009年8月28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操作指引第8号——衍生品投资》,规范相应投资行为,增加市场透明度,降低风险。指引对衍生品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要求上市企业严控投资规模,尽量使用场内衍生品;不鼓励超出经营实际需要从事复杂衍生品投资;要求做好相应的风险控制、审议程序、信息披露等工作;要求亏损逾千万时要及时披露。

  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相对于发达金融市场,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综合经营刚刚起步。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使金融市场体系充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信息公开透明,为金融产品与服务设定行业标准,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的国际金融监管经验,并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

  加强监管协调有必要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基本准则。在国际银行监管方面,巴塞尔协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在衍生品监管、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国内金融协调和国际金融合作还大有可为。

  2.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体系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维护经济金融秩序。要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培育出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建立各种信用评估指标,通过正向引导使诚信的市场行为收到良好的收益回报,使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对信用问题高度重视,体现公平和效率。

  3.不断更新监管技术和理念

  第一,坚持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纳入有效监管范畴。第二,加强金融信息化步伐,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数据格式和信息采集格式,使金融监管方法更加现代化,工作流程更加合理,数据更加科学、细致和准确,信息资源能够达到实时共享。通过统一的金融信息监管平台,政府可以评估、监测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更好地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

  4.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渐进的方式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比如在衍生品方面,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出台,为有效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防范金融风险,有必要加强立法来规范相应的市场行为。应大力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积累监管经验和风险控制经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