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整体上以降息为主,不过,其间受各种因素影响,美联储共有五次相对较长的加息周期。第一次是从1983年3月至1984年8月,经过10次加息和2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8.50%上升300个BP至11.5%;第二次是从1987年1月至1989年5月,经过24次加息和2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875%上升393.75个BP至9.8125%;第三次是从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经过连续7次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3.00%上升300个BP至6.00%;第四次是从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经过连续6次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4.75%上升175个BP至6.50%;第五次,也就是最近的一次,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经过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00%上升425个BP至5.25%。从五次加息的时间跨度看,基本在一年到两年左右。
美国第二次加息前,通胀基本稳定在4%附近,经济增长也较为平稳,失业率也处于较低的5%附近,此次加息主要为了避免经济走向过热。不过由于加息后,美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为了抑制股市崩盘,其间美联储进行了两次降息接近60个BP,在股市企稳后,美国则继续恢复了加息。 美国第三次加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初,通胀已经下降到接近3%,经济增长也在4%以上,失业率也逐渐下降,同样出于防止经济过热的目的,美联储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加息。加息后通胀和失业率均有所下行,经济也基本保持稳定。 美国第四次加息在世纪之交,当时互联网泡沫已经形成,经济也有过热的倾向,GDP增长率连续在5%附近,核心通胀也降低至2%附近。此轮加息给美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最后一次加息后,GDP开始快速下滑,2001年四季度GDP同比仅为0.21%,接近零增长,通胀也从21世纪的高点逐渐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此轮加息刺破了互联网泡沫,随后由于利率逐年走低,房地产逐渐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前进的动力。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快速回暖,通胀逐步回升,也带动了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创新的深化,各类基于房地产的高杠杆、高风险的衍生品种类繁多。为了遏制经济过快发展以及通胀快速上升,美联储在2004年启动21世纪以来的首次加息。随着利率的走高,各类衍生品定价快速下滑,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并再度导致经济快速下行。2009年二季度GDP同比达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谷,失业率也快速上升至10%附近,核心CPI也下行至1%以下。 整体看,美国加息的目的多是为了遏制经济快速上行以及通胀的抬头,加息前经济相对都较好,而加息后多半会刺破市场原有的泡沫,例如1987年的加息刺破了股市的泡沫,1999年的加息刺破了当时的互联网泡沫,而2004年的加息则刺破了房地产泡沫,并规范了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当前,美国通胀仍然在低位缓慢上升,劳动力市场依然保持健康的发展,消费及房地产亦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稳定复苏。而从7月FOMC会议纪要来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收紧政策的条件虽尚未达到,但是条件正在接近。“几乎所有委员”都表示:“需要看到更多的证据,表明经济增长足够强劲,劳动力市场状况足够坚挺,以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期通胀会重新回到美联储的较长期目标。”结合官员的讲话亦不难看出,美联储对于未来加息的态度越来越明确,美国离近十年内的首次加息正越来越近。 图为美国GDP与核心CPI的走势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再度到来之际,投资者应如何配置大类资产?考虑美联储加息对全球资产的影响可能存在特定的模式,我们需要了解在美联储加息前后各种大类资产的表现。 首先是美元的表现。在五次加息期间,美元出现两次走高,两次接近走平,一次下跌,这说明加息周期与美元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通常,加息的情况下美元不走熊的概率较大,但并不保证美元一定会走牛,这意味着美国加息时,持有美元并不一定能够盈利,这可能与逻辑推理存在一定的冲突。同时,从加息与降息的影响程度看,降息的影响程度更大,体现在降息周期内,美元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图为美元指数走势
图为标普500指数和德国DAX指数走势
不过,在美联储加息期间,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表现并不会太差。从MSCI指数来看,从1988年以来的四次加息周期中,仅1994年的加息期间,新兴国家股市有一定程度的下行,而另外三次加息期间,新兴国家股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行。但是,在加息周期结束后,新兴国家股票市场往往会出现大幅下行,例如1994年、1999年以及2004年加息周期结束后,MSCI指数都出现大幅下行。
图为LME3个月铜走势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