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农产品期货

“三高”重压价格 玉米遭遇断崖式下跌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09-28 09:25:20 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冯锦浩

  

    每年8月份正是国内新玉米还未上市、陈玉米价格微涨的时期,但今年同期国内玉米价格却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期现货价格的下跌幅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其他大宗商品。


  临储价格下调成导火索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从10月份开始,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市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临时收储政策是指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国家根据当年的市场情况确定一个收购玉米的临时价格,农民可以按这一价把玉米卖给国家收储粮库。最初的时候临时收储价每斤还只有7毛多,但随后每年的收储价格都在上调,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格与最初相比上涨了近60%。这给了国内农民一个“暗示”:玉米价格只升不降,国内玉米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3700多万公顷,预计2015年还有1.3%的增长。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为粮食连年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临时收储政策的负效应随着国内外玉米价格的持续扩大而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最近3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连续走低,玉米进口价和国内临储价的差已经拉大到每吨500元左右。长期的收储使得国内库存压力大、市场扭曲严重,对于临储价格的下调业内早有呼声。


  分析人士认为,玉米临储价格8年来首次下调对于市场影响很大,因为这意味着国家可能不再托市。自从去年棉花和大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后,业内人士就开始预期玉米将成为下一个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品种,但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这种预期,政策的调整会对今年的销售和未来的种植意愿造成较大影响。


  “三高”重压价格


  临储价格的下调只是玉米价格下跌的导火索,国内玉米市场长期笼罩在“库存高、产量高、进口高”的三高阴影下。目前国内玉米全年的产量约为2亿吨,而消费仅有1.7亿吨,再加上进口不断增加,导致库存不断增加,目前国内玉米库存约为1.5亿吨。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玉米量只有8.4万吨,2015年前8个月国内就已经进口了437万吨。随着玉米的大量进口以及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玉米供给已经严重失衡。由于临储仓库高价收购的玉米,就算堆不下,也不能低价卖出去,长期累积下来巨大库存已经对市场造成了庞大的压力。实际上从今年年初玉米就开始了漫漫熊途,玉米期货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下跌,临储的消息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记者从东北地区一家需要玉米饲料的企业了解到,今年玉米丰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的失衡,价格一天一个样。每天都需要电话跟厂家、饲料厂、小农户联系,时刻都要关注行情,不然就要赔钱。


  临储政策会否取消?


  一些玉米下游行业由于国内原料成本高,又拿不到玉米进口配额,导致产品成本较高,没有竞争力,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菱花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味精行业里,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停产了。


  很多玉米加工贸易企业主,认为最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的涨跌,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这样下游企业能更好地把握行情、进行经营安排。


  但完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大多数农户又有怨言,农民的种植收益没有保证的话,玉米种植意愿将会大大降低,可能会导致产量和价格的较大波动。


  有玉米种植户表示,农民就怕卖粮难,临时收储政策很好地打消农民的这个顾虑。如果完全市场化以后,农民丰收却亏了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话会很大程度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长期较大的内外价差和庞大的库存令临储政策难以为继,今年下调玉米临储价格而不是取消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让临储价格更贴近市场。目前,大豆、棉花、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已经取消,未来不排除玉米的临储政策被取消的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可能出台类似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来取代玉米临储政策,不会让玉米在市场中“裸泳”。


  对于后市,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未来国内玉米价格仍有下跌空间。特别是今年丰产的玉米上市后将进一步打击陈玉米的销售。一些贸易商为了给新粮腾库,可能会采取降价销售措施。目前,下游加工企业购销清淡,企业基本保持随用随买采购方案,基本不做库存计划。特别是饲料行业,因为生猪存栏偏低,饲料需求低迷,饲料企业对下游原料的采购并不积极。


  综合来看,玉米市场庞大的供给压力将长期压制期现货价格,加之政策调整的利空影响,预计未来玉米价格重心会不断下移。


责任编辑:丁美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