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期权以及境外上市的相关股票、 股指和ETF 方法一:放空香港或美国上市的A股股票融券品种实现对冲 目前A股存在大量同时在两地(境内、香港)或三地(境内、香港、美国或其他地区)上市的公司,基于过往数据波动关联性和同股同权的原则,我们有理由认为国内市场的波动会传导到国际市场,从而带动相关品种同向波动。同时,由于成熟国际市场上往往存在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做空个股的目的,这就为投资者对冲相关持股风险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工具。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先列举在过去的两个月在两地或三地上市股票的波动相关性。 由上表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跨市场上市品种都具有波动的同向性,那么,如果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买入了中石油,当发现市场行情弱化之后,便可以在美股或港股放空相当数量的中石油以对冲持股风险。另外,考虑到放空股票现货对冲需要的资金量和融券难度,投资者还可以选择在香港和美国大量存在的个股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这类产品杠杆率高,与标的联动性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交易这类产品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投资者要充分了解权证的交易特点和交易规则。 方法二:放空境外上市的同业或关联公司股票融券品种实现对冲 基于方法一我们知道,同时在两地或三地上市股票的波动性高度正相关。那么,我们可以引申到在不同市场选择做空同业或关联公司的股票,一定程度上规避持股风险。 例如,如果投资者持有大同煤业,而大同煤业仅在A股上市,那么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香港市场或美国市场做空兖州煤业,来代替做空大同煤业。上表中从6月15日到8月27日兖州煤业在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分别下跌45.8%和43.9%,这段时间大同煤业A股下跌52.4%。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持股风险。 同理,持有苏宁云商的投资者可以去美国市场做空阿里巴巴或者京东来对冲风险。从6月15日到8月27日,苏宁云商下跌了32.3%,而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和京东分别下跌了17.17%和16.32%。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跨市场不同品种波动性相关程度需要具体衡量,很难一一量化,标的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投资者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方法三:利用上证50期权对冲权重股风险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期权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品种。但是作为一个已经在境外市场被广泛使用的风险对冲工具,期权具有许多其他工具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期权的资金使用效率高,差额支付保证金、差额清算,使得期权具有了可变杠杆属性;其次,期权交易合约的标准化、统一化,使得期权交易比以往更加便捷。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我国目前上市交易的上证50ETF期权。 假设投资者在2015年7月大盘下跌过程中,想通过交易期权的方式来对冲短期风险,那么他可以有如下选择:买入50ETF沽8月平值或虚值期权,或者卖出50ETF购8月实值期权,如此,随着权重集中的上证50ETF下行,以及期权行权日期的临近,期权交易将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投资者的持股风险。同时,期权交易是T+0交易,十分有利于投资者动态调整交易策略。 例如:8月24日,上证指数下跌达8.49%,创下8年来单日跌幅记录。当日,上证50ETF期权单日涨幅最大合约“50ETF沽8月2150”收盘报0.2109元,大涨686.94%;而在8月27日,在沪指日内回升超过5%后,多个期限的认沽合约价格又纷纷掉头向下,最大跌幅达47.08%。 再如:8月21日,上证50ETF价格为2.575元,假设投资者买入行权价2.55元的9月认沽合约,价格为0.1349元,当日现货收于2.274元后,现货部位亏损0.301元,但期权获利0.2155元,整体亏损0.0855元,亏损幅度仅3.32%,远低于现货11.7%的跌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期权交易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品种,需要投资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贸然进入、冲动交易,其损失也是十分快速和惊人的。 方法四:利用境外与A股相关的ETF实现对冲 虽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资金的进出受到政府高度管制,但这并不妨碍境外大型机构创出一些相关金融工具来实现“曲线”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目的。 其中,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相关ETF品种交投比较活跃,也比较成熟。例如: FXI:主要追踪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内地企业组成的一篮子股票指数。6月15日到8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39%,同期FXI指数下跌21.2%。 MCHI:主要追踪由中国股票市场市值排名前85%的股票由市值加权计算后得到的指数。6月15日到8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39%,同期MCHI指数下跌20.9%。 FTSE:即新加坡A50指数,其包含了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33%,是最能代表中国A股市场的国际指数。许多国际投资者把这一指数看作是衡量中国市场的精确指标。6月15日到8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39%,同期新加坡A50指数下跌33.2%。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