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四方面夯实期货公司竞争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9-29 11:44:11 来源:南证期货 作者:陈钟

参加了此次培训班,笔者感觉自己在研发、服务、套利和IB业务开展等四个方面均有所大的收获,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应该更好地进行股票和期货两个市场的联动研究,以建立一个大的证券市场平台,促进资本市场更好更科学发展。

目前所说的证券市场,基本都认同为是股票市场,这种狭隘的市场认同是由于一直以来股市与期市的发展严重不均衡所导致的,但是随着期货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期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两者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我们必须要主动树立大的证券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加强两个市场的联动研究,以更好地促进资金在两个市场间进行更合理、更便捷的无障碍投资,最终达到促进资本市场更好更科学发展的目标。本次培训班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特意邀请到了申银万国研究所的农业板块首席分析师赵金厚就农业板块上市公司股票与农产品期货的联动研究作了专题报告。现在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要想把规模庞大的股民开发成期民,只有等到股指期货上市。其实除了股指期货这个平台之外,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还有其他的渠道在紧密联系着。期货市场代表的是商品市场,股票市场代表的是企业,而企业生产所需的上游原料和生产出来的下游产品都是商品,正是这一层关系使得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系是天然的。利用好这种天然的相关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两个市场间的联动投资策略:(1)利用期货品种与相关股票板块整体波动的高相关性,建立对冲投资策略;(2)利用期货品种价格与个股价格的高联动性,建立适度杠杆的投机策略;(3)利用期货价格与股票价格的单一引导性,建立短期的低风险投机策略;(4)利用期货价格所揭示的商品运行周期规律,建立股票市场相关个股的中长期投资策略;(5)利用股票市场相关上市公司的综合PE水平,反过来判断期货市场商品价格的相对风险等等。

二、应该加大期货市场的理性投资,将期货市场的资本负和特性转化为风险负和。

相比股票、债券等大众投资渠道而言,期货市场资本负和的特性是确定的,这也正是期货市场高风险的根本来源。在金融工程中,期货被定位为衍生品工具,既然是衍生品,就注定了其风险性的大小及转变必然是基于基础产品的风险(或波动)。商品期货的基础产品是商品价格,准确地说,期货投资的对象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商品价格,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商品投资与期货投资明确区分开来。这个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并无现货背景,因此这一类的投资者必然要承担绝大多数的价格波动风险。我们总在说,期货市场的根本在于机构投资者(产业投资者)的参与,但是机构投资者能否积极参与到期货市场又取决于这个市场的活跃程度及其所面临的价格风险以及潜在收益,因此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同样都是这个市场的基础,甚至散户投机资金的流入对期货市场的壮大更是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注重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和教育,使他们在这个市场中能更理性地投资。一谈到理性投资,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风险教育,但是理性投资的范畴并不仅局限于此,业内资深投资人宁金山针对大宗商品投资与分析的讲课更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投资的首要点并非要控制风险,而是理清吃透商品价格运行的规律,在摸清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也就间接地将绝大多数盲目投资的风险给过滤了,这样的投资才是理性的和健康的。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的投资者总是激进的和非理智的,短线投机占了相当大的部分。短期来看,短线投机资金确实增加了这个市场的活跃程度,增加了市场的吸引力,但是长期来看,如果这个市场被短线投机资金所“统治”,那么最终会增加期价的无序波动,影响到期货功能的有效发挥。

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与资金的扭带,应该要注重对客户理性投资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1)改变单纯的以控制风险为首要目标的做法,替之以风险控制与理性投资并举;(2)理性投资的精髓是科学投资,科学投资的精髓又在于对运行规律的把握程度;(3)将公司客户划分为超短线、短线、短中线、中长线等不同类别,分别辅之以不同的投资教育,通过细分和完善客户层次,一来可以增加公司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二来也可以增强对不同喜好客户的服务经验;(4)注重公司内机构客户与投机客户的比例均衡,通过主动调整,积极将整个期货市场的资本负和在公司内转化为风险负和,使得机构客户的风险转移诉求与投机客户的收益诉求实现匹配。期货公司只有在这些方面实现了突破,客户基础才能稳健,市场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中的投资者才能各得所需,最终实现整个市场的理性投资氛围的形成。

三、套利研究将会是期货公司未来做大、做稳、做强的最根本竞争力。

目前我国针对期货市场的套利研究水平相对国外而言仍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体现为几个方面:(1)从事套利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2)从事套利的资金占比很小;(3)套利方法和模型并无新的技术性突破;(4)套利理念尚未得到市场普遍性的认同。在我国期货市场将逐步引入类似股市QFII制度的将来,以当前较低水平的套利方式和手段去和国外那些拥有先进套利技术和理念的大资本竞争,结果可想而知。之所以我国的套利工具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在于:(1)虽然我国的期货市场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对大的机构和资金一直无法形成吸引力;(2)期货基金和期货公司的自营、委托理财等增值业务一直没有得到放开,客观上对套利的研究形成压制;(3)没有一套完善的、深入的期货套利理论作为指导,使得现有的套利只是局限于经验和定性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套利对于公司服务大客户、大资金,平缓整个公司的暴露风险度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但是怎么实现仍有很多的困难。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中的套利做得比较成功的都是操作比较早的一些私募期货基金,从中邦实业劳洪波总经理介绍的情况来看,套利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深度以供挖掘。要做好套利,必须将计量化、模型化、程序化等几个方面作为始终的目标,将套利做成期货市场中的类似固定收益产品。可以想见,以套利产品为基础的结构化产品也必将是未来金融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另外,期现套利是未来最有可能形成规模和良好示范效应的一个套利领域。已上市的各期货品种在我国都有其广阔的现货市场,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庞大规模之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从事加工、贸易的中间商群体,这些群体的特点是有现货资源、有一定资金实力,如何积极利用好这个群体的现货资源,为期货公司从事期现方面的套利研究和实践,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开拓的领域。我们以前开发这部分资源所选择的突破口无一例外的都是套期保值,但是相对而言,将这些现货资源更紧密地与期货市场结合起来,实现期现套利,这对于期货市场、期货公司和现货商而言,是互赢的。因为市场规模大,机会相对较多,风险小,因此期现套利的未来要远远大于其他几种套利模式。

四、券商控股期货公司的IB渠道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其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一阶段是为将来股指期货上市的基础进行夯实,要稳步推进制度性的建设。

IB渠道是券商类期货公司的最大潜在优势,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优势普遍还只是停留在“潜在”这个层面,强强联合的综合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IB出现瓶颈的主要原因在于:券商营业部与期货公司的利益无法得到均衡。细分下去,又有以下几个子原因:(1)人员缺少,券商营业部的IB专员专的不是期货业务,基本上都是附带工作,没有专门人员从事IB;(2)IB客户从事期货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先前的股票市场,因此IB业务会减少券商营业部的存量资金;(3)券商仍然认为介绍其客户从事较高风险的期货业务,会增加其客户的风险,间接影响到其业务开展和新客户开发;(4)IB返佣相对证券业务收入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利益少也直接影响到其介绍IB业务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很多券商系的期货公司积极拓展思路,有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值得在业内推广。以光大期货总经理曹国宝的介绍为例,其针对IB业务的拓宽采取了以下这些创新措施:(1)期货公司业务人员驻点券商营业部,解决IB人员不能专人专用的问题;(2)改善驻点业务人员的工资构成,在提高这些人员基本工资档次的同时,根据券商营业部对其表现的评价发放浮动工资;(3)IB业务产生的收益由券商和期货公司按双边八折计算,增加营业部和IB专员的积极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控股券商的支持;(4)完善业务支撑制度,在确定期货营业部和券商营业部对口协作的基础上,建立定期的会商机制;(5)建立风险汇报制度,将IB客户的风险按日详细地报告给相应的券商营业部,同时帮助券商营业部做好对风险的正确理解,以缓和券商部分人员对期货市场风险的误解及人为放大;(6)提高业务磋商的层次,所有IB部门出现的问题如果难以在券商营业部与期货公司之间得到解决,都必须要提请在券商总公司与期货公司层面的办公会上进行磋商,建立双方的大局观念。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用光大期货的这些经验,但是由于券商与期货公司所基于的利益诉求是共同的,因此眼前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只是暂时的。对于IB资源的开发要稳扎稳打地进行,除了将券商客户引入到期货市场中来,还要维护好、服务好,这样才能消除券商对IB业务的担心,消除其疑虑,IB渠道才会越拓越宽,券商营业部与期货公司的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双赢。另外,对于IB资源的开发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和有计划地进行,类似竭泽而渔的做法无疑是愚蠢的,因此在当前股指尚未开闸的背景下,介绍IB客户从事商品期货应本着教育第一、业务第二的做法,逐步引入客户,并做好这部分客户的风险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为将来迎接股指的上市打好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