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圈里人”眼中的甲醇期货 在甲醇期货上市之初,中国的甲醇现货市场还仅仅是一个5180万吨产能 、2226万吨年产量、2795万吨表观消费量的市场。如今,中国甲醇现货市场已经是一个产能接近8000万吨、年产量约4000万吨的大市场,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老大。 甲醇期货则从最初的寥寥成交,发展到目前接近百万手级别的持仓和上千万手的日成交量纪录。这一过程,正是中国甲醇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以前,可以说现货圈看甲醇期货的人并不多,而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忽视甲醇期货的作用了。因为甲醇期货的价格,已经成为很多市场进行定价的标杆,期货价格的涨跌,是很多现货市场涨跌的依据。”中宇资讯分析师于芃森向期货日报记者坦言。 在市场人士眼中,先前的甲醇市场区域性明显,相互之间较为独立,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较欠缺,信息相对闭塞。但在甲醇期货上市后,市场信息越发透明,企业及贸易商也越发重视信息资源的获取与整合。 “甲醇期货的到来,无疑给甲醇价格带来了指引,现货市场多了一项交易的工具,市场越来越透明,现货商也逐步从传统贸易走向金融贸易,不停地学习和完善自己。”鞍山汇丰经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兴春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据张兴春介绍,甲醇现货市场其实早已开展了现货的远期交易,最早在宁波、张家港、广州、南京等地相继出现过电子盘远期交易。但民间电子盘的不规范特别是幕后的不公允性令交易存在多方面的风险。 “甲醇期货上市后,一些传统做电子盘的企业纷纷进入期货市场。”张兴春告诉记者,尽管在甲醇期货上市之前一些现货人士便开始介入远期交易,但因之前遇到的交易风险让他们对交易产生了恐惧心理,在甲醇期货上市之初他们较为谨慎。“不过,通过对期货交易规则及交易技巧的进一步学习,他们逐渐认知并接受了甲醇期货,甲醇期货也越发活跃起来。” 在诺铎投资总经理张海源看来,甲醇期货这个“定价指挥棒”太灵动了,其突飞猛进的成交量更是让市场刮目相看。“这四年从一开始每天鲜有成交,到后来成为‘明星’品种,甲醇期货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据张海源介绍,一直以来,华东和华南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也是期货基准区域,参与期货市场的人员比较集中。 张海源曾在期货公司做过甲醇分析师,也在甲醇贸易企业做过操盘手。谈及当时在期货公司的情形,张海源感慨,相较于其他品种,甲醇期货的市场很难开发。但这两年随着甲醇期货影响力越来越大,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很多甲醇圈的朋友由被动变为了主动,甲醇期货也成了当地相关行业会议的热点。“甲醇期货这个品种的圈子这两年明显变大了,这进一步增添了品种的活力。” 忆 四年艰辛路一步一脚印 在国内期货市场运行的40多个品种之中,甲醇期货可以算得上是命途多舛。如果把甲醇期货比喻成一个演员,那么自从它“出道”以来,演艺事业经历了一个“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 熟悉该品种的人士犹记得,在上市初期,甲醇期货实际上还曾有过一段初露锋芒的时光。据中原期货分析师才亚丽介绍,彼时为了控制商品期货投机风头,政策导向倾向于大合约,甲醇上市的合约规模为50吨/手,由于甲醇合约具有价格低波动大的属性,初入道时还算有人追捧,日均成交量能在4万手左右,活跃时期也能突破10万手。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其危化品的特殊属性,一般的投机者不能进入交割环节,再加上流动性日渐不足,一些资金便从甲醇期货上流出。从2013年2月份开始,甲醇期货便进入日成交不上万、持仓也不上万的低迷沉淀期。 当时,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甲醇期货陷入低迷不要紧,待自强修身后仍可展翅高飞。 2013年年底,正巧碰上甲醇一波大涨行情,甲醇期货再次吸引了资金的关注,最高日交易量接近50万手。只是,大行情过后,甲醇期货再次进入平淡期。不过,在此期间,交易所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工作。与此同时,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公司开始拿到危化品经营资质,可以为一些需要交割的客户提供服务。一些甲醇工厂开始进入市场套保交割和进行仓单串换,一些基金公司也开始关注甲醇期货,再加上甲醇期货开始“瘦身”,各种条件的完善使其逐渐成为一个优质品种,只待一个好的爆发机会。 好的时机终于在2014年年底到来,那是至今仍被人记忆犹新的连续暴跌行情。正是这波行情成就了甲醇期货的明星梦,从此,甲醇的持仓量基本在50万手以上,日成交量进入了百万时代,最高的一天达到了918万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甲醇期货终于‘麻雀变凤凰’。如今,甲醇期货的成交量基本在商品期货中稳居前三。”才亚丽感慨道。 如果说2013年的过山车行情和2014年的连续暴跌是甲醇期货活跃的外因,那么2014年6月合约规格和升贴水的修改则是甲醇期货实现蜕变的根本动力。 “修改后的10吨/手小合约不仅便利了投机资金的参与,直接提升了品种的流动性,而且更加贴近现货贸易习惯,便利贸易商的参与。同时,通用仓单改为非通用仓单,在对标准仓库交割影响较小的情况下,解决了厂库交割潜在的红字发票问题,扩大了厂库的交割参与量。”混沌天成期货分析师吴郑思如是说。 做 避险利器展露锋芒 时下,甲醇期货已是国内多个甲醇现货市场直接和间接的定价依据。因为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各地的生产、贸易、消费企业可根据期货价格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与此同时,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行情,甲醇期货这个避险利器频频展露锋芒。 2014年年底,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低迷的油价提振了烯烃行业的生产,对替代品甲醇的市场需求则产生了较强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前期的高开工率,国内甲醇行业库存庞大,甲醇现货价格出现了恐慌性暴跌,这令一些生产经营者发了慌。 据恒昌焦化相关负责人介绍,现货暴跌导致市场上买方无应盘,恒昌焦化因为套期保值需要,在甲醇1501合约上以每吨2478元的价格做空200手。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库存情况,他们决定通过期货交割的方式,减少库存,实现经营利润。在英大期货的指导下,恒昌焦化最终在1月19日顺利完成交割,规避了甲醇产业的暴跌风险,顺利完成了销售计划,通过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实现了利润。 云维集团曲靖大为煤焦供应有限公司也是甲醇期货的受益者。“今年7月份,我们预期甲醇现货价格下跌,经公司期货委员会讨论,并根据自身现货甲醇库存情况,我们做出了卖出甲醇期货保值的决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初公司逐步建仓,为后期交割做准备。由于产能过剩和下游需求低迷,甲醇期货价格按预期下跌,根据现货部门已经销售部分甲醇库存的情况,适时结合期货行情,公司进行了分批减仓,规避了下跌损失。而后,预期后期甲醇价格止跌,对甲醇期货进行及时平仓,实现了甲醇期货卖出保值的预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在众多甲醇期货“标兵”之中,不乏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在期货上做得游刃有余。 “虽然公司参与期货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正好经历了市场的暴涨暴跌。”兖矿供销公司期货部负责人满力感慨说,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的两场大行情中,很多现货企业用期货进行对冲,最终规避了市场的风险。 据满力介绍,这两年内,公司对期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同时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相互配合不断完善,并且市场分析不断深入,公司的风险意识也不断提高。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内很多甲醇生产企业都已经有了与期货对接的部门,在预见到市场价格风险之时进行期货与现货的互动。此外,投资机构与贸易商或生产厂家合作的模式渐渐兴起,双方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进行互补,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盼 完善制度实现国际化 2014年,随着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风险管理公司这类具有金融背景的贸易商进入甲醇市场,进一步提高了甲醇的期现联动性,并成功引入了点价交易,让“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据了解,点价交易在国内农产品和有色金属行业比较普及,化工领域则仍多以一口价为主,价格波动较大。与一口价模式不同,点价交易是建立在买卖双方赚取各自正常利润基础之上的,可以实现现代金融衍生品与企业经营的结合。 “当前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以期货价格为中心的远期报价、基差报价等多位一体的报价体系,现货企业选择市场价格的余地进一步提高,整体市场贸易也更加活跃。”永安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由于风险管理公司的介入,基差报价、远期报价逐渐盛行,期货点价贸易逐步推广。 据张兴春介绍,虽然当前甲醇现货市场中点价交易暂时还不是主流模式,但是已经开始有尝试。“我们企业在7月份就和上海某国企进行了点价交易。对方有当天的采购计划,上午期货盘面价格比较坚挺,现货成交在2175元/吨—2180元/吨,对方想2165元/吨接1000吨现货。我们企业根据对盘面的理解,在期货账户已经挂了接货的价格,进行对冲,下午期货盘面下跌,对方企业直接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价格的货。” “每家企业对头寸设置及市场用途不一样,有的企业是交合约货,有的是卖给下游,有的是获利平仓。”在张兴春看来,正因为如此,点价交易是很不错的一种形式。 此外,甲醇价格波动性强的特征也使得期权工具的引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张海源表示,期权能很好地对期货头寸进行保护,使企业提前管理风险。“在国外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期货、期权、场外市场是并驾齐驱的。从这个角度说,国内衍生品市场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现在的甲醇市场而言,发展场外期权仍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期权是立体化的衍生工具,期货的线性对冲难以满足期权卖方对冲风险的需要,可能导致卖方风险放大,同时国内的场外期权市场规模有限,且缺少独立的清算机构,风险无从监控;另一方面,期权对参与者的要求更高,目前仍有不少地区对甲醇期货的认知度不高,过快升级到期权策略,市场普及工作、企业对期权工具的接受和消化周期很长。”吴郑思坦言。 作为全球甲醇市场目前唯一的场内衍生品,甲醇期货走向国际是其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加强中国定价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正从甲醇生产国向消费国的角色转换,在大宗商品熊市周期下,中国的需求变化将越来越成为国际甲醇价格的风向标。 “当然,甲醇期货要真正成为国际品种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张海源解释说,就目前来看,一是需要国际参与者包括国际贸易商、进口企业和跨国投资公司的积极参与;二是需要国内期货品种整体向国际化迈进,国内外指标上的差异包括交割制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跨区价差和期货贴水的偏离也需要做制度上的修正,这也是市场所期待的。 责任编辑:丁美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