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知道

各国推出股指期货前后经济状况及股市走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10-12 10:41:11 来源:股指期货网

  对股市起到减震作用的股指期货迟迟未能推出,市场各方热切期盼股指期货的早日推出。股指期货推出不仅可以丰富市场投资工具,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提高定价效率;而且可以使得投资策略多元化,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可以使得投资主体更加多样化,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合世界主要市场指数期货推出时间及影响,本文仅对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的时点进行简单分析。沪深300指数于2008年11月4日见底以来,已经大幅反弹,2009年8月4日达到最高3803点,反弹幅度达136.7%,随后大幅调整。股市暴跌不仅伤害了投资者,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相当不利,同时,好不容易恢复的市场人气将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压。 

  在不同地区,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它具有特殊性。美国市场均出现“短期内现货市场走势转弱”的现象;日本市场则出现“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内现货市场走势转强”的现象;中国香港地区的市场均出现“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内现货市场由涨势转变为跌势,即推出前大幅上涨推出后下跌”的现象。

  正是由于不同地区推出股指期货时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造成了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的短期走势的影响有所不同。当市场处于弱势整理时,推出股指期货可以提高市场热度,使得市场短期走势走强,例如:标普500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短期内现货走势比道琼斯指数走势强劲;当市场处于牛市后期时,推出股指期货可能促使市场顺势下跌,例如:德国DAX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现货市场走势弱于同期道琼斯指数。

  美国推出股指期货前后的经济状况及股市走势

  在标普500指数期货上市之前,美国经济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处于衰退中,GDP年均增长率仅0.047%,股票市场随之大幅下跌至阶段性低点。此后美国经济迅速回升,从1983年1月至1990年9月持续92个月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3.6%。在此期间,随着共同基金规模的大幅上升以及股票分析师的乐观预期,美国股市在1982年7月触底反弹后一路攀升,迎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

  日本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前后的经济状况及股市走势

  在日经225指数期货上市前,日本股市已经处于比较疯狂的阶段,主要原因在于1985年9月,发达国家5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旨在稳步有序地推动日元、马克等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升值。与此同时,1986年初石油价格意外下跌,促使日元开始飙升,在此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日本,导致股市和地产均出现持续的暴涨。另一方面,日元大幅升值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使得日本经济经历长达51个月的景气之后,于 1991 年 2 月开始陷入萧条,直到 1993 年 10 月才得以摆脱,历时长达32个月。伴随着日本经济由盛走向衰,以及日元升值走势在 89 年底开始缓和,日本股市在 1990 年初开始掉头向下。

  香港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前后的经济状况及股市走势

  经过上世纪70年代艰苦奋斗后,80年代的香港可谓进入“黄金十年”。在此期间,香港的银行、证券、外汇、黄金、保险等行业均迅速发展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金融业已取得全面发展,银行机构数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股票市场人均市值和每日交投量居世界第五位,外汇买卖市场居世界第三位,保险公司数量居亚洲第一位。与此同时,地产业和饮食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应,香港的股市持续上涨。1986年5月,香港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并没有给香港股市造成冲击,仅仅在发生1987年股灾时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冲击过后迅速恢复上涨趋势。

  从上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市场长期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而期货市场只是一个依存于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现货市场的趋势。所以股指期货的上市时点的选择没有太大意义,尽早推出才是最为关键的。

  从当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投资者信心比较脆弱,为了营造一个稳定资本市场,股指期货亟待推出。中国经济在政府刺激政策的影响下,宏观经济逐渐转好,而股市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再次得以体现,但新股的持续发行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一度令股市失血,若股指持续掉头向下,市场估值进一步回落,股市的造血功能将进一步弱化,企业想在资本市场融资将更加困难,那将是市场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而对股指大幅波动能起到减震作用的股指期货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何时推出股指期货更是让各方给予很大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