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面对的金融环境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意义,一些企业主动进入并利用期市,改善了自身的经营状况,期货行业也因此成为金融危机中为数不多的逆市飘红的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期货行业适应和满足了广大现货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有效发挥了服务产业的功能,另一方面,期货市场在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日趋完善。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江苏第二届国际期货论坛上,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韩国交易所的代表就后金融危机时代,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助理褚玦海—— 应充分发挥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 去年金融危机印证了产业经济离不开金融体系为之保驾护航的说法,产业经济要想稳步发展,必须有金融工具的辅佐。从目前看,金融产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期货公司可以帮助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管理甚至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与期货交易相结合,期货公司和交易所不仅要作为一个交易通道,而且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理财顾问、销售顾问和成本控制管理者。只有这样期货行业才能与实体企业更好地结合,更好地规避风险。 郑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张邦辉—— 服务产业是核心 将加强价格指数期货研究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期货市场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因此,郑商所在市场规模持续提升的同时,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市场运行质量的提升。今年郑商所将“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的系列活动作为工作重点,对现有上市品种的定价情况和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深入分析了制约市场功能发挥的因素,解决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问题。为了适应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在加紧对现有品种的合约规则、细则和交易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使制度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今后三年,郑商所将致力于开发和研究期货品种排列组合对实体经济的意义,形成对现货企业和实体经济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粮食指数、农业品指数、纺织品指数等价格指数期货。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李军—— 完善的交易制度和人才储备是企业稳健利用期市的关键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挥,但是一些企业在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过程中仍不乏失败的案例,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产品选择错误、数量比例不对等、合约期限过长缺乏灵活性、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控制体系和止损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实体经济利用期货市场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研究,完善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和人才储备。有了完善的制度和人才储备,企业在进行套保时出现失误的情况自然就会减少。 此外,中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期货市场的发展中,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做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积极开发推荐上市与本地经济相关的期货品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利用期货价格信号,指导和调控地区经济运行;支持并督促企业正确参与套期保值,实现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CEO Jeremy ANG—— 将场外交易带入场内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金融危机”一直是个热门词汇。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与一年前大不相同,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已经踏上了复苏之旅,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些积极的信号而忘记在金融风暴中的惨痛教训。本次金融危机使得市场对极具信用风险和缺乏透明度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产生了空前的关注,为避免此类风险,应该将这类场外交易移入交易所场内完成。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下个月将推出世界上首个场内黄金延时结算合约,此举的意图是将在场外交易活跃的产品带入场内交易。 对于天然橡胶合约而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仍然在不断寻求完善该品种的制度建设以迎合在这里进行风险对冲的市场参与者。去年金融风暴引发的价格崩溃导致市场对信用风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此,我们计划允许场外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进行注册清算,这将有助于减轻在现货市场的交易风险,对天然橡胶投资者,特别是中国对天然橡胶的进口十分有利。 韩国交易所市场及运营支持高级经理 Hee Seong Kim—— 监管者应当吸取经验 复杂的衍生工具和对风险管理的失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投资者认为可以通过复杂的投资组合消除系统性风险,并试图照此方式进行尝试,但这也导致了CDS投资组合的风险被明显低估。本轮金融危机几乎将所有矛头指向了场外衍生品交易,而制度完善、监控措施严格的场内交易则并未出现问题。从公司角度讲,应在许可的范围内提高财务的透明度,对于监管者而言,应当完善市场的监督和控制体系,防止在非常时期失去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未来应采取稳健的财务收紧措施,防止过度借贷导致的金融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