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谁扳倒了大象——华尔润破产背后的冷思考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11-06 09:35:06 来源:期货日报网 作者:韩乐

关停潮来袭 昔日龙头首当其冲


10月19日,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尔润)停产清算、解雇全部员工的消息瞬间打破了玻璃市场的平静。这个曾拥有上百亿元资产和近万名员工的中国玻璃行业的“巨人”竟在一夜之间倒下了,一时间令业界唏嘘不已。


在玻璃行业人士的记忆里,华尔润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几乎与沙河玻璃同时起步。作为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华尔润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为发展张家港地方经济和富裕周边百姓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其主要产能集中在玻璃需求最为多元化、需求体量最大的华东地区,鼎盛时期,它一度成为中国玻璃市场定价的风向标。


资料显示,总部位于江苏张家港的华尔润在全国有20条浮法生产线(本部10条,江门3条,巨野4条,迁安2条,大连1条)。自1997年以来,华尔润连续13年全国销量第一,2010年,其平板玻璃生产线规模名列全球第五,是一家年产量将近9000万重箱的玻璃巨头,在行业中一度也是其他玻璃企业学习的楷模。


“回想当年,华尔润可是长利玻璃的老师。2000年前后,我们通过关系好不容易学习到了他们的先进的模式,对其成本管理、质量控制、营销模式等都佩服不已。”谈及这一变化,武汉长利玻璃期货部负责人王成斌惋惜道,从昔日的辉煌走到如今停产清算的穷途,只能说是大环境使然,行业的宿命。


2013年3月,浙江玻璃因净负债权益比率高达152%而宣告破产,时隔一年,华尔润也被曝出了严重的资金危机,只是在当地政府和其第二大股东的支撑下苟延残喘。事实上,从那时起,华尔润即将倒闭破产的传言便一直没有停止过。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张驰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在资金压力下,2014年华尔润即冷修了4条线,分别是江门华尔润1条400吨/日的生产线,江苏华尔润八线、一线、二线,当时华尔润还能勉强维持。


到了2015年,华尔润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其在产的剩余5条线也分别在2015年3月和10月相继停产。10月中旬,华尔润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将关停所有生产线,清退职工,此后还将对外发布破产公告。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了行业龙头已正式退出了玻璃历史舞台。


事实上,华尔润的倒闭其实也正是当前玻璃行业处境的一个真实写照。


2014年,玻璃行业已经陷入了“三重门”的微利时代——上游掀价格战,中游利润萎缩,下游订单锐减。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期已过,需求端一路下滑的境况下,玻璃行业依然快速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大量玻璃生产线冷修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5年。


据中国玻璃信息网统计,2014年玻璃行业冷修生产线38条,占总产能的11%,2015年到目前为止行业冷修生产线达到40条,占总产能的11%。截至2015年10月底,全行业31%的产能处于停产状态。


正因为如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全行业迎来关停潮时,陷入长期亏损泥潭的华尔润只是首当其冲罢了。


倒塌背后有“隐情” 盲目扩张包袱重


针对破产事件,期货日报记者曾第一时间试图与华尔润取得联系,但几经周折还是未能采访到相关人员。不过,据知情人介绍,目前,该企业正在走破产程序,预计到12月初会走完整个流程。谈及破产的原因,该人士并不愿多提,他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单纯一个原因不足以造成现在的结果。


“华尔润的倒闭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导致行业龙头破产的问题,更多是行业龙头寻求格局突破,调整结构失败的问题。”张驰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实情。


与华尔润打过多年交道的杉杉投资研究员刘政也向期货日报记者道出了华尔润破产的所以然。“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局面,还要追溯到华尔润的企业战略上。”刘政说,由小到大至行业龙头,华尔润好像一直就有一个战略的主基调——扩张。从华尔润官网信息也能看出,在华尔润内部制订计划中,“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对原有生产基地进行升级,并扩大加工玻璃制造能力,延伸拓展产业链。


据刘政介绍,华尔润刚成立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全国各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建材行业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连续的扩张和市场的不停回报造就了华尔润的辉煌。


“华尔润做大做强后就提出要多元化发展,打造自己的产业链,并喊出‘超越旭硝子,做全球最大的一流玻璃厂’的豪迈口号,同时将产业延伸至深加工市场、石英砂、纯碱、大物流等领域。”刘政说,正是由于这些战略,华尔润在行业内“快人一步”成为彼时的龙头。“那时的华尔润是朝气健康的,那时的华尔润人走出去是自豪的。”


然而兴尽悲来,在华尔润取得了“大跃进”式的发展后,企业内部开始发生变化:战略随时改,投资很随意,且每次投资都以失败告终。


“在金晶投入超白玻璃后,华尔润也大力研投超白玻璃,结果耗时耗力耗钱,最终把还没成熟的产品投放到市场,造成投诉不断。可以说华尔润的超白玻璃在投放到市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夭折了,并给品牌造成很大的损失。”刘政坦言,在投入超白玻璃失败后,华尔润仍在不停地调整原料燃料,以降低生产成本。“石油焦、煤焦粉等原料来回换,造成质量非常不稳定,导致残次率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低,投诉越来越多。”


另外,刘政介绍,在华尔润的多元化战略中,自产自用也是一部分。所以华尔润大力研投了地板,但这个耗资2亿元研发成功的产品在开了一次产品发布会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在刘政看来,以上这些还不算什么。“华尔润在石化项目中大举投入资金,3年投入了近30亿元,该项目完全没有造血功能,还要不停地为其输血,这是华尔润破产的祸首。”刘政直言,华尔润在这几年中投资的旅游项目等其他所有项目也全都亏损。


不仅如此,刘政说,华尔润还因旗下某项目平台与其合作公司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产生纠纷而对簿公堂,今年又因无法按时归还贷款被江苏银行告上法庭。这些都暴露出了华尔润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


“2013年之后,银行开始抽贷,而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巨大的公司规模、庞大的员工数量、旗下众多的子公司这时候反而成为华尔润转型升级、走出困境的障碍和背负不起的包袱。”沙河玻璃网的相关人员感慨道。


转型需要未雨绸缪 御寒不妨期现结合


毋庸置疑,华尔润的破产对很多玻璃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它让玻璃企业意识到在产业升级的路上荆棘密布,即使是行业龙头,一着不慎,也会满盘皆输。


“盲目的规模扩张,必将自尝苦果。”王成斌向记者坦言,在行业景气周期时,华尔润在玻璃上的扩张北至辽宁、南至广东江门,而且仍是低端产能的扩张,未能实现转型升级。行业低谷一旦来临,风险便充分暴露。“产能转型升级可以说是企业的二次创业。”


同样,对于华尔润的遭遇,大光明嘉晶玻璃有限公司的武延民也深有感触。“同华尔润类似的玻璃企业不在少数,他们有着共同的弊端。”武延民说,在2009—2012年玻璃企业利润丰厚的时候,一些企业一味求大,不断地加杠杆,扩规模。


与其他行业一样,2009年玻璃行业进入了产能迅速扩张期,尤其在2010和2011年,产能月累计同比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与产能大肆扩张同步的,是经济环境的疲弱,需求增速缓慢,玻璃生产效益日渐下滑,供需矛盾恶化令行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在这种境况下,再简单地复制普通产能,期望产能的规模效应获取利润显然不现实。市场好的时候,大规模的产能是赚钱机器,而市场惨淡的时候大规模的产能就成了累赘。”金晶科技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转型道路中,同样面对市场“寒冬”,未雨绸缪的生产企业发展势头要明显好于其他企业。


据了解,在全国普遍去产能的背景下,一些先知先觉的玻璃企业准备了充足的现金流,着眼宏观,逐步发展玻璃产业链,并开辟新的玻璃产业市场。如金晶、长利、德金等企业,近几年大力发展自己的深加工、超白、LOW-E、颜色玻璃,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华尔润相比,这些企业产品多样化,自产自销良好,同时他们利用期货做套期保值,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经营。


“前几年,经过充分论证,公司向领军企业南玻信义学习,狠抓质量,向高端low-e生产转型。”王成斌向记者介绍,除了在现货上积极延伸产业链外,在实际运用中,也逐渐学会了用期现“两条腿”走路。


据了解,2012年适逢玻璃期货上市,长利玻璃主动抢抓机遇,成为首批交割厂库,并充分利用期货工具,淡季时节对部分产能进行套期保值,还通过仓单买卖来增加现货销售,较好地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得益于此,虽多次遭遇行业寒冬,企业仍保持了年年盈利的不败战绩。”王成斌如是说。


“实际上,转型升级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玻璃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多寡。”在中国玻璃协会相关负责人看来,为实现转型升级,玻璃企业通常可以通过减少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生产,转产高端玻璃,摆脱市场竞争的红海,还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加终端客户市场份额等办法,增强竞争能力。


目前,基于房地产市场投资的放缓,各玻璃企业非常清楚行业的前景不太光明。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都明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谁也不敢妄谈一定能够生存下来。


“只有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内外部有利条件以增强抵御严寒能力的玻璃企业,才能以更强大更健康的姿态走出寒冬,迎接行业春天。”业内人士称。


成为行业洗牌的标志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华尔润的“倒塌”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行业洗牌的一个实质性标志,同时也是在行业“多年去产能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沙河玻璃网近两年浮法玻璃报价走势显示,浮法玻璃市场价格不断徘徊在成本线上。“对一个只以单一浮法产品为主要成本支撑的企业来说,一旦行业寒冬来临,企业必将遭受重创。”沙河玻璃网编辑宋丹丽表示 ,市场法则是优胜劣汰,未来3—5年内玻璃行业这一进程会加快。“华尔润只是开始,如果企业不寻找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肯定避免不了被市场淘汰的下场。”


其实,早在去年后半年开始,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不振,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已经在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


“虽然还有不少新建产能点火,但与此同时,玻璃企业生产线的冷修和停产动作也不断。”弘业期货分析师张永鸽坦言,要知道,冷修耗费巨大,企业这样的选择多数是无奈之举。


据她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共有40条玻璃生产线相继冷修,远超往年同期的冷修数量,冷修条数空前,共涉及产能22540吨/天,虽然还有少量前期冷修复产和新建的产能,但总体而言,净减少产能近8700吨/天。


张永鸽认为,在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预计后期玻璃产能这种整合模式还将延续,将有更多的企业不能承受压力而冷修,甚至退出市场。


在焦勇刚看来,玻璃市场产能出清仍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关键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前的行业状况下,关停冷修者有之,新线点火者有之。经营多年的企业除非万不得已不甘心退出,近几年新进的企业投资还没收回成本也不甘心退出,甚至一些其他行业觉得玻璃行业投资门槛低、前些年利润不错,还转而进入了这个行业。因此,过剩产能需要多轮的行业低谷后才有出清可能。当然这是基于需求端目前状况不反弹的前提。”他说,如果房地产重启黄金十年,想必玻璃产能又将有跨越式的增速。


“作为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的行业,房地产价格的走势牵动着平板玻璃市场的神经。”张永鸽称,在当前房地产开工、销售等各项数据仍回暖缓慢的情况下,玻璃市场要想走出一片艳阳天非常不易,除非短时间内产能出现大量的缩减。


据了解,玻璃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大,即便是冷修一次都耗费巨大,停产更是不易,因此,产能集中退出的可能性较小。市场人士预计,若后市价格提升,企业利润实现好转,开工情况还会好转。


基于这些因素,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后市玻璃行业将在一个价格振荡区间中完成产能调整。鉴于当前玻璃现货价格仍相对坚挺,且企业库存并未大幅攀升,未来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回归的趋势仍将延续。


责任编辑:丁美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