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程序化交易 >> 程序化交易资讯动态

量化对冲基金成资本市场“新常态”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11-30 11:28:41 来源:财经界

量化对冲基金,在欧美曾以神秘莫测的形象,常常若隐若现于公众投资人视野之外。自2014年开始,虽然一路伴随着人才缺乏、市场陌生、监管限制、对冲工具单一等限制因素,中国量化对冲基金依然得到迅猛发展。


量化对冲基金兼具风险小和回报稳定的优势。年化收益可稳定保持在10%-20%。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中国量化对冲基金近两年平均收益率高达37.5%,这对广大经验股灾之殇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分散投资风险,均衡资产配置的极佳选择。


一、量化配资潮涌 银行资金入市路径生变


银行理财在权益类的投资上自2014年在逐步提升。在6月A股行情大逆转后,巨量的银行理财资金在寻找投资出口。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类金融机构资管规模接近33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18.4万亿元。


A股市场大波动让量化投资成为新的“风口”,银行资金入市的路径由此也开始发生改变。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目前银行资金对于量化投资机构的配资极为热情,1:3-1:4的杠杆是量化配资的常态,这是因为量化投资通过分散投资以及股指期货工具对冲,风险更低。伞形信托由于监管趋严,原先通过伞形信托进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前期已大范围收紧,不再新增账户。伞形遇冷,量化配资崭露头角。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主推量化配资业务,说猛推都不过分,因为量化投资有对冲,对优先资金更有保障,收益通常在10%-20%之间,而且回撤小,而大量的银行资金需要新的投资出口。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家机构的策略也在慢慢增多,市场容量上限还很高。


二、量化对冲股灾中脱颖而出


量化对冲基金,以熊市抗跌、收益曲线平滑闻名。在今年6、7月份中国股市巨幅震荡的行情中,量化对冲基金却表现不俗,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最近几轮暴跌中,不仅回撤幅度极小,甚至还有部分大幅盈利的产品。


从目前量化对冲产品规模来看,就阳光私募量化对冲基金而言,据格上理财统计,该类对冲基金目前管理总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仅占行业总规模约8.3%。其中,采用阿尔法和套利策略的阳光私募公司近100家,公开运行产品总数约950只,总资产规模900多亿元。


量化对冲产品,在盈利与回撤上双双跑赢大盘,收益更为稳健。这种稳定特征,突出表现在市场极端下跌的行情下。今年6月15日至7月3日期间,上证指数下跌接近30%。仅6月单月,私募基金逾6成收益告负,470只公募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仅14只上涨,最大涨幅仅3.17%。这次股灾令公募、私募损失惨重。在一片恐慌中,量化对冲一枝独秀。私募量化对冲基金整体下跌却只有2.3%,其中约50%获取正收益。


三大系列量化对冲产品今年以来及近期表现


运作主体 今年以来收益 特色 代表产品


研究数量 近一个月 近三个月 今年以来


公募系 8只 / 6.33% 13.35% 在大幅调整市,由于持有大量股指期货空头合约,这些基金实现了大盘风险的对冲,并利用选股优势获取阿尔法收益。嘉实绝对收益策略、海富通阿尔法对冲基金


私募系 63只 0.47% 9.17% 21.15%业绩分化大,优选专业知名管理人,应该结合中短期业绩表现,优选运作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大型私募管理产品。 中鼎创富量化对冲一期、凡德对冲1号


券商资管系 16只 1.59% 6.48% 17.61% 市场中性策略资管产品,投研操作能力强中信证券旗下中信量化对冲1号和5号


备注:数据来源好买基金,收益为研究数量产品平均收益。


三、量化对冲三大系,近期表现不尽相同


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管理人共发行成立8只对冲套利基金,考虑到这类基金较小的净值回撤风险,公募系收益率基本令人满意。在大幅调整时,由于持有大量股指期货空头合约,公募系基金实现了大盘风险的对冲,并利用选股优势获取阿尔法收益。


根据好买基金网(博客,微博)提供的数据,量化对冲私募基金总体表现要好于公募系量化对冲基金。相比公募系屈指可数的产品而言,私募机构发行了数量可观的量化对冲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过,私募系量化对冲基金业绩分化较明显。


在券商系量化对冲产品方面,多家券商都推出了各自的市场中性策略资管产品,一些券商甚至推出了多个产品,其今年以来的表现好于公募,但低于私募。这也反映出公募基金在量化对冲产品管理方面尚缺乏足够经验。


四、数量模型策略,指导机械投资精准行动


量化对冲其实是“量化”和“对冲”两个概念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冲基金往往采用量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两者经常交替使用,但量化基金不完全等同于对冲基金。


量化是指借助统计方法、数学模型来指导投资,其本质是定性投资的数量化实践。量化投资区别于定性投资的鲜明特征就是模型。定性投资和定量投资的具体做法有些差异。定性投资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感觉判断,定量投资更多依靠模型判断。


量化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纪律性,即可以克服投资者主观情绪的影响。凡是通过或利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的策略均可被纳入量化投资策略范畴。在华尔街,量化投资多指与金融工程相关的投资,而在国内多指“多因子模型分析”相关的投资及程式化交易。


与其他策略相比,量化投资由于用到了数学理念设计参与,通过捕捉市场的非有效性来获取超额的收益。而中国的市场依然有着非常强的非有效性,对投资者来说,量化投资策略能够有效避免情绪化操作。


五、对冲风险极大提升投资收益确定性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告诉我们,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其中α为投资组合超越市场基准的超额收益,β为投资组合承担市场系统风险收益。虽然优秀的基金经理可以通过选股、择时获得α收益,但无法避免市场下跌带来的系统风险。而通过对冲手段可以剥离或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β收益),获取纯粹的α收益,使得投资组合无论在市场上涨或下跌时均能获取正收益,因此对冲基金往往追求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


对冲的概念最早由对冲基金创始人Alfred W.Jones于1949年创立第一只对冲基金时提出,他认为对冲就是通过管理并降低组合系统风险以应对金融市场变化。广义上而言,一般被定义为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多空操作,从而预防或降低风险,锁定盈利。


风险对冲是对冲基金最重要的特征。投资是以风险换取收益的过程,无风险则无收益。对冲基金是一种可以用确定性的风险去换取确定性收益的基金,对冲基金的卖点就在于其收益的确定性。


与传统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念不同,对冲基金是以最低的风险去获取最高的收益。任何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其收益与风险主要是来源于市场,这种收益,虽然有时很高,但风险也更大。可以利用对冲工具对冲一定的市场风险,而通过承担比较确定的风险,获取稳定收益。


作为投资工具。对冲基金比其他投资工具的限制少很多。一般投资工具,多数甚至不允许“卖空”。而对冲基金则可采用包括卖空、杠杆以及期权、期货等多种衍生工具。


六、灵活策略追求绝对收益


常见的量化对冲策略包括:股票对冲、事件驱动、全球宏观、相对价值套利四种,任意一只对冲基金既可采取其中某一策略也可同时采取多种投资策略,目前全球使用占比最高的策略是股票多空策略,占比达32.5%。目前私募已发行的量化对冲产品中,主要包括Alpha策略基金、量化套利基金、量化CTA基金以及宏观对冲基金四类。公募对冲基金持有的绝大部分是沪深300成分股,套保期货一般会与现货匹配,多采用低频交易CTA高频策略。


目前,国内的偏股型基金普遍采取相对收益策略,即以跑赢股指为首要目标,这使得偏股型基金净值受到股指波动的影响较大。与此不同的是,绝对收益策略基金通过对冲等手段使得基金收益率受股指的影响降低,以获得稳定的绝对回报。相比股票型基金高波动率、高收益的特点,对冲策略的绝对收益基金的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幅度都非常低。


七、量化对冲的巨大想象空间


目前,全球量化对冲投资总体规模约为2.7万亿美元,但也只占80多万亿美元证券投资资产管理的3%-4%。而相对全球来说,中国的量化对冲水平远低于此。中国对冲基金仅占全球的3%,但相信再过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对冲基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前,首只以量化为名的公募基金产品在国内正式发行,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量化对冲投资人才的匮乏,随后一段时期内,量化对冲基金在国内的发展比较缓慢。过去十年,量化投资从不被认识到被市场逐渐接受经历了曲折过程。


如新兴基金管理机构金谷投资MOM(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人)整合和孵化了接近40支基金投资团队,整体布局在一级、一级半和二级市场,同时实行一级、一级半和二级市场的三级联动策略,捕捉各级资本市场获利机会,锁定资产配置的长期收益。其中量化对冲策略在15年股市的巨大变动中,在市场中显示稳定性和高收益相结合的威力。今年2月6日成立量化对冲一号基金产品,截至8月6日劣后收益高达2.885(结构化1:2)。股灾期间不但实现了0回撤,还逆势大涨18%,一直稳定增长,目前市场收益第一。目前在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新三板基金、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量化对冲也大有用武之地。同时在跨境并购和中概股回归,量化对冲策略的布局,也将体现更多价值投资的回归。


未来十年,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股权投资将取代债权投资,成为金融投资的主流,因此无论是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将获得巨大的发展。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这也预示着,中国量化对冲的未来市场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正在来临。


责任编辑:张文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