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表示,已于12月2日收到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甄别、确认涉嫌配资的偏股型私募资管产品。涉嫌配资私募资管产品核实确认表应于12月4日前上报,基金公司与子公司分别报送。此前监管层对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等散户加杠杆行为已调整到位,现在开始清理私募资管场外配资,且融资类收益互换也被收紧。从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监管层去杠杆决心之大。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监管层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对股市去杠杆?二、股市去杠杆之后,资金将流向何处? 股市去杠杆早在今年1月份就已经开始,1月底,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督导的通知》,称“将开展险资两融业务检查,日期未定”;2月份,证券公司被禁止通过代销伞形信托、P2P平台等为客户提供融资类相关服务;4月份,证监会严禁开展产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5月份,两融降杠杆,大部分券商下调股票折算率、提高融资保证金;6月份,全面清理场外配资;7月份,监管清理配资账户;11—12月份,监管层清理公募基金、私募产品杠杆。去杠杆仍在继续,股市犹惊弓之鸟,闻去杠杆则跳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监管层去杠杆决心如此之大,杠杆对股市究竟有多大危害? 高杠杆不仅会加大金融风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抑制资金从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3日刊登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的文章称,大到国家经济建设以及企业扩大再生产,小到个人住房的购买、消费的实现,这里面都有金融杠杆在发挥作用。但从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高负债、高杠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杠杆作用大,但不能被神化,金融加杠杆的兴奋退去后往往面临着去杠杆的痛苦。 自2014年年初,我国就实行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同期限基准利率经历了一个大幅下调的过程,许多利率品种创下历史低点。与此相对的是,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下降幅度不仅未有相同幅度的下降,甚至其融资成本并未有多大改观。也就是说,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以高杠杆形式流入股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监管层去杠杆的决心如此之大。这并不是说监管层不希望股市走牛,而是监管层希望看到一个健康的牛市。高杠杆之下的牛市是脱离了公司业绩本身的虚假行情,如无根之木,一旦泡沫破裂,其带来的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故监管层去杠杆与其希望看到牛市出现并不矛盾。 股市去杠杆已接近尾声,那么去杠杆之后,从股市流出的大量资金流入何处,如何才能流入实体经济,这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资金会通过债券进入实体经济。继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化方向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后,国家发改委日前又下发《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 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企业债发行要求,简化了企业债审批流程,同时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和信息披露要求。信用债一级市场有望逐步迈入“注册制”的新时代。在各类企业发债难度不断降低的同时,信用债市场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 显然监管层在股市去杠杆的同时,又迅速地加快债券市场改革进度,放宽企业融资渠道。众所周知,企业融资可以通过银行借贷、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最为有效的是上市,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上市的企业仍然数量不多,大部分企业仍然需要靠其他途径进行融资。银行贷款成本相对较高,这将极大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影响企业投资需求。那么退而求其次,在我国目前经济困境下,利用发行企业债则成为最有效的途径。近期监管层对放宽企业发债的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市场资金或大量涌入债市,从而实现企业融资需求,那么股市的高杠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也得以完成。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