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程序化交易 >> 程序化交易技巧心得体会

程序化交易如何抵御经济周期带来的萧条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12-14 14:11:21 来源:

现代人把“钱”看成是一层被动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在维多利亚时代,信贷周期曾经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相比之下今天它却几乎忽略不计。结果就是人们已经忘记了最基本的规律:每一个信贷繁荣期本身隐含着其灭亡的种子,中国也不能例外。


    General Moly的基金经理爱德华曾经撰文说,国际清算银行研究部门主管克莱多可能是经济学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曾在在十多年前就指出,经济硬着落通常发生在信贷强劲扩张和房产价格泡沫期之后,虽然他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他在另一篇论文中再次强调了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他写道:“不理解金融周期的话,就不可能理解商业波动,及其相关分析和政策面临的挑战”。


    爱德华认为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商业周期的波动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它受到企业库存和资本支出的影响,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这个理论,经济基本状态处于某种均衡。而危机时是一种所谓“外源性”,即预期之外的冲击。


    而克莱多的观点则回归到19世纪时人们对信贷周期的描述,当时的观点是在一个周期最终奔溃之前,将出现不同阶段的信心变换。在信贷繁荣期,信贷供应充沛不会缺少风险承受者。而一旦泡沫破灭,信贷活动就将受到抑制。


    维多利亚时期的信贷周期通常会维持10年左右,到了现代,金融周期会变长,克莱多的观点认为一般为16年。原因是近几十年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导致信贷量更多从而延缓了经济周期变化的时间。新兴市场的廉价进口品缓解的通胀压力,令央行能维持低利率。全球化则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本流动。


    对金融周期的研究导致克莱多得出了一些非正统结论:


    首先,他重申自己早期的发现,认为强劲的信贷增长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的组合,提供了实时金融脆弱性的指标。因此伴随着信贷和房地产泡沫破灭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有预兆的袭击。


    第二,在最危险的信贷泡沫发生之后,央行行长执行固定通胀目标是错误的。比如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当信贷泡沫迅速膨胀时,通胀指标仍然相对静止。


    最后,理解金融周期如何塑造经济结构非常重要。鲁莽扩张信贷刺激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可持续增长,导致资本分配不当(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说不良投资)。


    中国泡沫验证金融周期轮?


    在金融周期高峰期结束的经济下滑将会是严重和持久的。克莱多认为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将是永久性的,在危机过后经济不会回归到金融繁荣时期的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超低利率可能推迟解决经济失衡,甚至产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根据这种观点,在网络泡沫破灭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再通货膨胀政策,只是把美国经济的“清算日”推后。


    经济周期分析不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知道雷曼破产前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它还指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脆弱性。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史诗般的信贷繁荣。在截止2012年的5年中,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上升了60个百分点,这个增幅无论比美国在2008年之前,或者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所经历的都要大。去年中国的非金融信贷扩张达到了惊人的33%。而中国事态的最新发展情况还展现出与克莱多所谓的“亲周期性倾向”风险类似的地方。影子银行系统正在经历爆炸性增长,高收益信托贷款和财富管理产品正在成为银行存款的替代物。


    “坏的”信贷繁荣期持续时间更长,并且规模大于平均水平。它们通常伴随这房地产泡沫。中国的信贷泡沫完全符合上述特征。这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据BIS的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地价自2005年以来翻了5倍。没有人可以说清中国的金融周期何时将达到顶峰。我们可以说的是,这样的繁荣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难着陆。


    当一个交易者明白经济周期的概念以后会把这种思路放到自己的交易中,这样会有助于针对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主观交易决策,但还有一些交易者是利用系统进行程序化交易,包括股票的程序化交易和期货的程序化交易,一般情况下这些交易者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依托交易系统实现自动化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很少会用到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对于这样的交易者来说,经济周期的概念实际上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进去了,不需要在日常交易中再去做新的判断,这样的交易方式叫做程序化交易。


责任编辑:张文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