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票头条

A股创下17年首日跌幅新纪录 再现千股跌停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1-05 08:29:59 来源:北青网

时隔4个月,2016年首个交易日,两市再度迎来千股跌停的奇观,并因触发指数熔断机制导致提前收盘。截至收盘,沪指暴跌6.86%,深成指暴跌8.20%,创业板指暴跌8.21%。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沪指大跌走势创出了17年来的新纪录,也使1月份的行情变得更加不确定。


两市再现千股跌停


三大期指首个交易日集体低开,随后一路下行,盘中大跌逾4%。10时15分左右,IC1601盘中触发股指期货价格波动限制,重挫5%,盘中跌停。


股指期货引导A股同步大跌,截至13时13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达5%,首次触发2016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指数熔断机制,两市暂停交易15分钟。


沪深股市在熔断15分钟后恢复交易,但沪深300指数继续下滑,13时33分跌幅扩大至7%,触发二次熔断,沪深两市停止交易直至收盘。之前几分钟,三大期指已经提前触及7%的熔断机制。


自去年8月26日以来,沪指在近90个交易日后首次出现7%的跌幅,两市再现千股跌停奇观,2500只个股飘绿。


受A股行情影响,新加坡上市的A50期指跌幅扩大,当月合约一度下跌近7%。截至收盘,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68%,报收21327.12点;国企指数大跌3.62%,报收9311.18点;红筹指数下跌3.4%,报收3914.29点。


沪指跌出17年新纪录


A股遭遇历史上少有的新年开门大跳水,昨天沪指创造了17年首日跌幅新纪录,1月份行情走势因此变得更加不确定。


据北青报记者统计,自2000年以来的17个年头,沪指有6年首个交易日下跌,占比35%,分别为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首个交易日跌幅为2.1%、2.73%、1.87%、1.02%、1.37%和0.31%。其中又有4年当月行情下跌,占比24%,时间为2002年1月、2005年1月、2010年1月、2014年1月,跌幅分别为9.37%、5.9%、8.78%和3.92%。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2007年至2015年的9年中,A股行情在1月份上涨次数达到6次(含结构性上涨),而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则没有出现春季行情。历年有利于1月份市场行情大概率上涨的原因在于,一是每年1月份货币环境仍较为宽松,货币投放处于单月历史高位;二是每年年初,市场参与者对当前的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多少抱有一定的预期。


四大利空导致首日暴跌


广州万隆认为,阻碍A股开门红的利空因素有四个:第一,1月份股东、高管潜在解禁规模1.1万亿左右,万亿解禁洪流冲击A股;第二,中国2015年12月官方制造业PMI49.7,预期49.8,前值49.6,经济增速仍不容乐观,影响市场做多情绪;第三,来自管理层的信息显示,2016年资本市场主基调是“超级大扩容”,“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新股发行数量将大幅超过预期;第四,近三周A股开户数连续下降,增量资金入市放缓难以支撑股指反弹。正是在这四大利空影响下,昨日A股再现血腥杀跌一幕。有机构表示,对涨幅巨大、估值虚高、业绩暗淡、大小非将解禁及主力调仓的题材股,应立即调仓出局。


兴业证券认为,多因素触发短期震荡加大。首先,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引发的供求关系失衡的担忧。重要股东在股灾期间增持的股票普遍有较大浮盈,1月8日开始重获减持自由后会有兑现的冲动。其次,岁末年初资金做账回表压力。第三,年末排名考核前后,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调整持仓结构引发的波动。基于以上三点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预期的影响,行情重新向上的时间窗口大概率出现在1月中旬,最迟在春节前后。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目前股市不存在股灾再次发生的问题和风险,调整属于正常、健康、理性的范围。


A股再遇流动性丧失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发表博文指出,从当天交易过程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中国股市已实施涨跌停板,过多干预将起到稳定市场的反效果。熔断机制的实际应用效果已被证明以负面为主,适时取消才是对市场的尊重。


有市场人士认为,像昨天这种缺乏明确利空的下跌,在没有熔断机制的情况下市场通常会反抽。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市场下跌的时候,所有人都担心直接跌到5%熔断,所以没人敢抄底;而在市场熔断暂停15分钟后,投资者会担心再次下跌到7%熔断,其结果就是熔断机制导致市场波动加大、流动性丧失,这与监管部门的初衷正好相反。


此外,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昨天A股再度暴跌不排除部分主力资金借熔断机制测试之机,大举做空期指获取暴利。


责任编辑:陈智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