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票专家

余丰慧:面对股市暴跌该如何进行救市?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1-12 08:48:02 来源:余丰慧博客 作者:余丰慧

周一沪指报3016.70点,跌幅5.33%,进入2016年后六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下跌15.5%,深圳成指下跌20.23%,最惨的还是创业板指下跌23.48%,称为“二次股灾”已经名副其实了。


与国际市场比较,中国A股再次暴跌与上次有着本质不同。进入2016年后,全球股市无一幸免都出现与中国A股一样的暴跌。中国A股不可能独善其身。


开年第一周,标普500指数累计下跌5.9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7.26%,道指下挫达6.19%,标普500和道指均录得2011年9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沦为史上最差新年开局。而覆盖多个发达和新兴市场的MSCI全球指数开年一周已经累计下跌7%。


此外,日经225指数连跌5日,一周之内下挫1335.75点或7.02%,新年首周跌足5日,尚属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香港恒指一周以来连日走低,累计下跌6.67%,为四年半来最大周跌幅。另外,台湾加权指数和韩国综合指数一周内分别跌去5.33%及2.23%,澳大利亚标普200指数走软5.76%。


欧洲市场同样惨不忍睹,过去的一周,富时100下跌5.28%,欧洲地区最惨的是德国DAX,下跌8.32%。


全球股市开年“横尸遍野”,内在基本原因仍在于经济基本面差强人意。中国经济多项指标出炉后,仍然呈现非常之不景气状态。PMI创下新低,2015年通胀低位收官,全年CPI涨幅1.4%,尚不及年初3%目标的一半,创下六年来新低。与此同时,全年PPI同比跌幅进一步加深且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消费品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双通缩,尚属历史之罕见。中国经济差于全球其他地区包括欧洲等,与美国更不能相比较。那么,中国A股岂能独善其身呢?这一轮暴跌与去年6月份的股灾是本质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全球性趋势,而不是中国内部的单一因素。


必须从全球经济金融大格局来看待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大国的中国股市的暴跌。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大调整、大转换、大转轨。过去新兴市场体是一片蓝海,投资投机多多,国际资本都竞相涌入。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得新兴市场体成为国际资本青睐的热土。然而,一场金融危机后告诉新兴市场,出口导向型经济是难以为继的。经济转到内需驱动、创新驱动为主上是不二选择。随之带来的是,国际资本流出等金融问题。


以美联储加息为标志,经济动力结构、金融资本流向格局都发生极有可能引发新兴市场体国家金融危机的大转变。这一轮股市暴跌说到底、最根本的根源还是美联储加息这个导火索引爆的。美联储一旦进入加息通道后,每一次对国际金融市场都带来巨大震动和危机。一些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都遭受巨大冲击,全球金融市场都遭遇重创。日本房地产、金融市场泡沫破灭从而导致长达几十年的经济难以翻身就是明证。


目前,美联储已经进入到加息通道,而现在30多岁的年轻分析师根本没有经历过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洗礼。盲目乐观,盲目看多,蔑视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不屑一顾其影响,都给股市等金融市场埋下了祸根,也给投资者以误导。去年12月美联储启动首次加息后,刚开始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一些投资者就以为美联储加息是纸老虎。笔者曾经提醒,后续影响和冲击将会很大的。结果,不幸言中了。


另一个教训是,去年股灾以及后来到上周为止的国家队揠苗助长入市买涨股价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使得中国A股泡沫加剧,虚高严重,而最终股市还是要回到基本面、打回原形的。股市市场化程度非常之高,无形之手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有形之手千万不要随意干预。这个教训一定要牢牢记住。


进入新年后的新一轮股市暴跌,使得管理层、国家队又面临抉择和挑战。救与不救?如何救市?笔者认为,最好的救市措施是针对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和消费需求层面尽快出台实质性利好刺激政策,比如:大幅度减税降费,实质性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彻底放开市场、取缔门槛和审批权,把市场激活,把民资激活,把消费内需激活。同时,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切切实实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股票发行注册制、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使用等改革应该尽快落地,国企改革全力推进等把改革红利释放出来。只要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彻底改善了,股市不想走好都难。


责任编辑:陈智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