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的‘互联网+’就是利用高效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控投资者需求,整合客户资源,打破已有的区域局限,最终通过一个账户来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在日前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与和讯网联合主办的“改革新动力”财经中国2015年会暨第十三届财经风云榜上,“证券业的互联网之翼”成为证券高峰论坛上的关键词。本次论坛重点围绕证券业转型和新三板前景等焦点话题展开思维碰撞。 “互联网+”成为2015年最受证券业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各个券商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触网”。平安证券副总经理蔡新发表示,互联网证券发展到目前阶段已进入3.0时代,具有社交属性,更加场景化,跟用户的生活更贴近。 “现在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进步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以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性来赚用户钱越来越困难。证券公司做互联网转型需全方位地解决客户的痛点,只有从客户痛点出发,提供对应的方案,才能更贴近用户。”蔡新发指出,同质化产品过多、缺少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等都是客户目前面临的痛点。 那“互联网+”的魅力何在呢?洪泰新三板基金CEO冯志表示,“互联网+”是用标准化方式解决零散供方、零散买方。事实上,技术在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企业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组织边界会发生变化,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供应链也会被重构。若回到本质上去看,则会发现一个特征,那就是在重构某些边界和交易方式。” “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拥抱互联网,尤其是并购市场。”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在“VC视角看互联网企业拥抱资本市场”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一个伟大的资本市场是一定要有其自身伟大的经济体作为支撑的。拥抱互联网有较大意义,这会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与中国经济进一步相匹配。尽管目前为止一些举措没有完全推出来,但是通过并购,已经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上市,这是质的变化。 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热度的提升及普遍高市盈率现象,低估值中概股回归已经形成一波明显趋势。在以“中概股私有化及回归A股展望”为主题的演讲中,华泰联合证券跨境业务负责人杨磊对2013年以来中概股私有化的案例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中概股回归后肯定需要再次登陆A股市场,主板IPO、登陆新三板、并购、产业并购成为常用的四种方案,未来这几种方式会并存,借壳、产业并购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除了证券业“互联网+”的思维碰撞外,新三板成为论坛探讨颇多的另一个话题。回首过去的一年,新三板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展望2016年,新三板将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借助分层制度推出的春风,新三板将带给市场更多的期待与惊喜。在分层制度落地后,市场活力和流动性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 与会嘉宾对新三板在资本市场中的战略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天星资本投资总监、监事会监事舒宜民表示,新三板作为新兴市场,目的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因为在固有体制之下,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是很难融资的。“新三板绝对不是创业板的补充和A股的附庸,预计3到5年时间,新三板将会成为新的创业板中心。” 虽然新三板以包容性和市场化吸引了来自各个行业的企业,不过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可能会面临两类挑战。冯志表示,第一个挑战来自资本市场。“成为新三板的挂牌公司,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企业在新三板融资时,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跟资本市场打交道与优化资产负债表,这是中小微企业挂牌时最可能面临的难题。”第二个则是来自企业战略的挑战。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后,有投资者要求短期回报,而这会干扰公司自身的战略管理路径。 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注册制,参会嘉宾同样进行了讨论。“注册制的本质是什么?是把原来审批制的选美变成了选丑。”舒宜民表示,在注册制推行之后,一切都交给市场本身去判断。“企业上新三板成本很低,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发生交易也没有进行融资,很多三板企业就是所谓的僵尸股。然而,这是注册制必然会带来的结果,这也会是好的结果。因为优胜劣汰之后才能把好企业留住,才能让好企业浮上来,劣质企业沉下去。” 注册制的加速驶来,是否会对新三板造成冲击呢?民生证券新三板高级研究员张媛指出,对于新三板市场而言,注册制的实施,并不会降低新三板的影响力。未来注册制推出后,创业板的估值中心会下移,而新三板估值中心可能提升,特别是在分层制度落地后。 事实上,新三板的挂牌模式已经是注册制的雏形,属于“准注册制”,这意味着新三板在建立市场主导的更为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制度方面已经先行先试,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市场影响。随着未来注册制的落地,更多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各市场均从原来的“严进宽出”变为目前新三板这样的“宽进严出”,由此带来新三板与主板的估值趋向相对收拢。 此外,新三板将更加突出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注册制实施后,将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注册审核的重点也将转移到督促企业向投资者披露充分且必要的投资决策信息上来。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