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王永海:碳排放—黄金本位或可取代美元本位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10-28 16:21:58 来源:国美电器集团副总裁 作者:王永海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美国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遭到了许多国家的质疑,美元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岌岌可危,美元作为储备货币遭遇大幅度贬值的危险。

  针对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都试图找到一个好的替代方案,来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有专家认为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并试图提出用SDR替代美元使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笔者认为用黄金加碳排放量指标比SDR更适合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理论上的国际储备货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碳金”本位币比SDR更适合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量:其一,SDR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概念,其发行量没有一个上限,也没有一个刚性的控制因素。而黄金和碳气体排放量却有一个刚性的控制因素:黄金储量和大气可承载的碳气体容量。这个刚性的控制因素可以界定这个符合本位币下的储备货币的发行上限。有了发行上限,储备货币才有稀缺性,而稀缺性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其二,SDR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计价单位,虽然比目前以单一主权信用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无法达到上述提到的国际储备货币应该具备的第三个条件,即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必须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而以黄金和碳排放量为货币供给依据的新国际货币体系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全球共同利益为依归,不为某个或几个主权国家利益所左右。因此,“碳金”本位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比SDR更具有合理性。

  那么“碳金”本位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否具有可行性呢?能作为在全球流通的“国际货币”的特殊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性:稀缺性、普遍的可接受性以及可计量性。黄金理所当然符合以上三个特性,无需论述。需要重点讨论的是碳的排放量指标是否也具备以上三个特性?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碳排放量指标的具有稀缺性。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所有签约国都将遵守承诺并把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与碳气体排放牢牢地锁定在了一起。因此,碳排放指标就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必然具有稀缺性。

  第二,碳排放量指标的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这意味着签约的186个国家即全世界90%以上的国家都认可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指标。同时,《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各个国家可以互相购买排放指标”,规定了一种独特的贸易——如果一国的排放量低于条约规定的标准,则可将剩余额度卖给完不成规定义务的国家,以冲抵后者的减排义务。这从法律上认可了“碳排放量”成为了一种“国际商品”,其普遍的可接受性不言而喻。

  第三,碳排放量指标的具有可计量性。可计量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排放量的计算,二是碳排放指标总额的界定。前者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后者的基本参照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设定的二氧化碳排放减量的标准,通过碳排放量与大气气温之间的变化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全球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可以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气体的总量指标。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目前大气中碳气体的容量与大气可以承载的最大碳气体容量之间的差,按照历年大气中碳气体的减排结构,把碳气体排放量分配到每一个年份。

  综上所述,“碳金”本位币同时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三个特性:稀缺性、普遍的可接受性以及可计量性,具备超主权特性,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