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表示,中国今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近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达4.695亿吨,同比增长9%。接下来的几年,粮食产量分别是4.8402亿吨、4.975亿吨、5.015亿吨、5.285亿吨。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2008年增加2.2%,实现“连续6年增产”。 “中国已经不仅仅成为一个粮食捐助国,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粮食问题的实验室。”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副执行干事希拉·西苏卢日前在世界粮食计划署举办的与中国合作3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我来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是如何在相对短时间内解决温饱问题、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 非政府组织“行动援助”(ActionAid)日前发表的研究报告赞扬中国为消除饥饿所做的努力。该组织评价中国近10年来使许多人脱离贫困。报告还指出,中国的战略建立在以政府对基层农民的牢固支持基础之上。 从粮食受援国变成为捐助国 从2004年到现在,中国粮食生产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1万倍;拖拉机保有量则达到了1949年的17.3万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 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推动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135公斤/亩提高到2008年的330公斤/亩。 至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4公斤。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从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无偿粮食援助,并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孙政才说。 研究粮食问题的实验室 “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地少人多、资源较贫乏,粮食产量要得到提高,主要发展模式就是提高单产,这主要靠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二是科技、三就是投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旺盛说。 在科技上,我国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开发培育高产品种,如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小麦等。二是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采用集约经营方式,加强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有效运用。三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旱作农业、多熟种植等高产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减少粮食损失的技术研发。 高旺盛说:“我国的这些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特别是得到了和中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认可,还在国外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如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水稻品种,这一项技术已经为10亿缺粮人口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中国的旱作农业技术在非洲地区得到了大范围应用。”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近日指出,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危机。一方面,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国际粮农机构提供捐赠,并向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扩大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的“南南合作”项目。另一方面,中国还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技术与经验,为非洲国家建设20多个农技示范中心,并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了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