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贷利率逐级下调,微利时代已经到来。花旗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在最新发布的2016年前景展望报告中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前景会处在衰退之中,并表示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和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将迫使政府放松财政政策,并且让人民币贬值,也许还将成为首个把利率降至“零”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 其实,这并非是Willem Buiter第一次看空中国。早在今年9月,Willem Buiter就首先质疑中国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其中尤以GDP数据首当其冲。他当时表示,“中国实际增长率可能接近4.5”。“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企业使用金融杠杆过度,不仅国有企业,包括地方政府以及非常脆弱的银行系统,虽然由政府支持,有强大能力,但资本支出回报率极低,投资为GDP的50%,但即便是官方数字增长率也只有7%。 对此,国内专家反驳称,国外分析师所说的利率是指已经在西方国家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尽管当前中国已经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限,实现了一定的利率市场化,但目前的利率还是处在非市场化状态之中。所以Willem Buiter所统计出来的零利率并不能真实代表中国的实际情况。 据了解,从全球经济情况发展来看,零利率政策始于1999年2月。当时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动荡局面,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日本采取了财政和金融双管齐下的做法,其中之一就是在金融方面实施零利率政策。 不过,笔者认为,零利率并没有帮助日本经济走出通缩困境,日本经济还是衰退了二十多年,迄今没有恢复。而事实上,采取零利率政策后,对欧美经济复苏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如果中国央行实行零利率或长期负利率政策,会导致以下几大弊端。 首先,当前中国实际已处于负利率状态,这已使得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如果中国央行将利率逐步调整为零,那么会有更多的储蓄通过大规模搬家的形式,流向收益更高的领域,届时国内银行业就会出现严重“钱荒”的现象,就算银行想放贷支撑实体经济,也会落得个无钱可贷的局面。 事实上,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实体经济很小一部分是通过银行来融资的,主要是靠像发行企业债券、IPO、PE、VC等直接融资方式,就算银行利率为零也无大碍。而中国经济主要靠银行业等间接融资的方式来获得流动性,如果储户们的钱都流走了,那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更为严重。 再者,如果实现零利率,海外学者估计,人民币汇率将贬值25%以上。据麦肯锡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初,中国政府、企业、家庭的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2.82倍。从表面上看,零利率对于地方政府、企业、家庭的负债额是一种大减负。这意味着,负债者的财务费用可以为零,却损害了广大储户利益。 但实际上,人民币刚刚被纳入SDR篮子不久,需要维持一个较长的汇率稳定周期,如果逐步将利率滑向零利率,则会使大量资金流出中国,并由此形成恶性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这将会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受到极大拖累。 再次,很多人会觉得,中国实现零利率会对于背负沉重还贷压力的购房者带来福音。但笔者担心,一旦中国将利率降到零利率水平,就会带来更多的投机资金,将国内的楼市泡沫吹得更大,然后悉数辙离中国,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像日本90年代初那样,陷入长期衰退的困境之中。适度加杠杆有利于经济,而过度玩弄杠杆游戏是找死。 最后,只会使僵尸国企僵而不死,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将遥遥无期。中国央行自去年11月开始,便进行6次降息和5次降准,但是对于实体经济的帮助并不大,否则PPI、PMI指数不会长期陷入低迷,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之中,就是哪怕你把利率降到了零,对实体经济帮助并不会很大。 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并非缺乏廉价资金,而是要调整经济结构,所以通过降息解决不了问题。即使将存款基准利率降为零,对实体经济复苏拉动也不会太大,反而大量极为廉价的信贷资金流向僵尸国企和央企,使其继续苛延残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无从谈起。 而若任凭大量僵尸国企僵而不死,过剩产能无法通过市场手段来消化,那么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颗毒瘤。所以,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而是要让真正放开存款利率(而不是进行窗口指导),让存款利率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施行“零利率”政策,一方面其通胀率比较稳定,物价比中国还要便宜。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企业融资很少通过银行信贷途径。所以问题并不大。而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实行零利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而沉重。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明白,不是将利率压得越低越有利于经济发展,而是要尽快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