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中国经济进入通缩通道已有时日了,PPI持续了46个月的下滑,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虽然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在茁壮成长,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未来可能还须经历几年的磨砺。 转型对于传统经济是个痛苦的过程,有些企业却可以危中取机。以上市公司为首的许多传统企业,从2014年开始通过并购的形式对主业进行改造或转型,往娱乐消费、高端制造、信息产业、医疗产业等几个方向转型的企业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原本具备行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同行步入衰退时趁势占得更多市场份额。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应对,在转型中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控制资产与负债的风险敞口,在危机中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非主流”将成有效投资策略 近两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大幕的拉开以及利率下行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资产荒推高了股市的整体估值,另一方面创新企业却得不到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在此大环境下,上市公司依靠“高PE发股票,低PE收利润”的外延并购策略,实现了市值的快速成长与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型,也为一些谋求融资的企业提供了变相上市的机会,这成了过去两年A股市场的主流玩法。而过去依靠内生性增长的诸多优秀传统企业则逐渐步入了成熟期,内生成长模式变成了非主流玩法。 2016年,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以及新三板的进一步扩容,这将逐步改变目前资本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亦是中国经济转型、鼓励创业的迫切要求。随着供求平衡的修正,估值会进一步下行,上市公司高PE发股票的优势逐渐丧失,非上市企业的上市渠道选择也会进一步拓宽,外延并购策略的有效性会相对减弱。而许多仍在高速成长的行业或个别企业,随着估值下移到相对合适的位置,内生性盈利增长会带动这部分企业跑赢市场,这将再一次成为相对有效的投资策略。 中国资产管理规模将达百万亿 企业与这个时代最匹配的相处模式是什么?仅就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严控风险,扎实进取,投资于经济转型的几个重大发展方向,挑选最优秀的企业跟随其一起成长,是这个转型时代赋予我们的最佳商业模式之一。 资产管理行业亦是高速成长的新兴服务业。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在2014年末达到了74万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在2014年末只有20.4万亿人民币,和中国的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根据美日等国经验,资产管理总规模约是GDP的2-3倍,由此预测未来中国资产管理静态规模可达120-180万亿元。在此大趋势下,发展基金规模是我们的首要策略。 另一方面,注册制虽对于二级市场来讲是个短期的利空,但对于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者则是巨大利好。东方港湾一直是坚持以股权投资的思路去做二级市场的,在标的研究上与一级市场的思路一脉相承。2015年东方港湾对啄木鸟教育的投资,标志着我们开启了一级市场的投资,在2016年我们会逐步加大人员配置,促进一级市场基金的发展,向上游去寻找投资机会,降低长期持仓成本,让未来公司现金流更加稳定。 2016是制度建设的关键一年 2015年经历的动荡期,对部分投资者注定是一辈子的刻骨铭心。但一个市场的投资风格却很难随着一次股灾而发生转变,这是人性使然。在以价值投资为主流的成熟市场,其投资者结构和市场纠错机制才是关键所在。在中国,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社保基金加大入市比例,注册制加快股票供给速度,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的加强,价值投资会如成熟市场一样成为主流风格之一。 总之,2015年有过希望也有过泪水,许多经济战略都在这一年提出,在资本市场上则提前预演了一场牛市。谢幕之后虽杯盘狼藉,但转型在继续,改革在开展,新兴行业亦在茁壮成长。2016年是制度建设最关键的一年,只有在一个好的制度框架下,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地发展,才能为实体企业的创新和成长提供最坚实的支撑力。 管理风向标 Q:当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时,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在其中占据多大的因素? A:在投资决策中,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诚信度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其决定了该企业的竞争优势、治理结构和股东回报规划。但我们希望找到的优秀企业,是“一艘傻瓜都能开的战舰”,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处的行业空间、商业模式的盈利水平、企业资源禀赋和竞争壁垒等因素,这让企业能够脱离个人的因素而拥有更加长久和稳定的成长。 Q:在有了注册制、熔断机制的资本市场,2016年的股市还会像2015年这般跌宕起伏吗?您的大致判断是? A:熔断机制在2016年初已被证明具有助涨助跌的“磁吸效应”,因而被取消。注册制则具有平衡供求的效果,在估值得到一定修复之后,会对过去市场的暴涨暴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月26日,但斌老师将来杭与投资者见面,感兴趣的投资者可报名参加,报名链接:http://www.7hcn.com/article/230626-1.html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