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数攀上自股灾大跌以来的最高点,1586点。受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以及证监会针对新三板发展指导意见的刺激,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大涨。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波政策行情的终点便是1586点,随后新三板市场又陷入跌跌不休的行情中。 更让市场恐慌的是,随着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结束后迟迟未能公布等诸多因素,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成交量开始逐步萎缩。 如今,代表着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指标的三板做市指数日均成交量也一降再降,该指数春节后的近8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仅为2.38亿元。如今,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329家。毫无疑问,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接近枯竭。 市场流动性逐步陷入枯竭 2015年11月底证监会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了多项有利于新三板市场的利好政策。 其中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等市场期盼已久的政策利好终于走到前台。但2015年11月27日市场触及近期高点之后随即开始了另市场始料不及的又一轮调整。 最能代表新三板流动性的三板做市指数在2015年11月27日至2月24日这段时间中最低触及1227点,跌幅为22.6%。伴随指数下跌的正是市场的流动性。 在2015年11月的那一波政策兑现行情的十三个交易日中,三板做市指数的成交额有4个交易日突破10亿大关,成交额突破5亿的交易日为8天,市场的日均交易额仿佛回到了2015年年初。 但随着指数的一再下跌,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恶化,时间进入2016年,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甚至可以说趋向枯竭。 根据全国股转系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的首个交易周(2016.1.4—1.8)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总成交额为51.2亿,其中做市转让贡献31亿,协议转让贡献20.2亿。 随后,市场交易额持续下跌,到了2016年2月的首个交易周(2016.2.1—2.5)市场总成交额已经跌至33.6亿,其中做市转让的交易额为18.4亿,协议转让的交易额为15.2亿。 经过春节长假之后,市场的情绪继续萎靡,节后第一个交易周(2016.2.15—2.19)市场总成交额已经萎缩至21.7亿元,做市转让方式的成交额跌至14亿,协议转让更是跌破10亿大关,下探至7.7亿元。 节后首周的总成交量相比2016年首周的总成交量下跌了近六成,毫不夸张的说,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正在枯竭。 新三板二级市场日益严重的流动性困局正在对各方市场参与者造成影响。上海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便对记者表示:“我们已经挺久不敢投资新三板二级市场了。即使现在有创新层的机会,但是由于流动性太弱,也不敢买。” 另有一位2014年便投身新三板的投资者抱怨道:“现在新三板市场一滩死水,每天的交易量非常少,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在这个时点交易的意愿都不强,大家都期望股转系统可以赶紧落实一些政策刺激一下市场。” 多方因素造流动性困局 事实上,除了政策兑现缓慢之外,造成目前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因素还有很多。一位北京大型券商做市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近期也不是只有新三板市场不好,包括A股在内,整个市场都不太好。” 该人士进一步讲道,另外近期股转系统对于新三板的监管越来越严,但政策利好却又很难短期兑现,这个市场专业投资者居多,机构炒作意愿也不强烈。 上海岱熹投资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魏建君也表示,新三板流动性出现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A股几轮股灾,股票投资的资金规模下降,股票价格重心下移,投资股票资金流出,投资三板的资金不谈流出,除了一级市场以外,二级市场资金没增加。 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之外,魏建君还认为随着三板挂牌企业持续大量供给,交易资金也就相对枯竭了。另外,2015年初成立的三板基金有一些将陆续进入退出期,这会进一步加剧流动性枯竭现状。 造成近期流动性问题的原因,南山资本创始人周运南总结到:第一点是政策预期落空;第二点是投资者信心缺失;第三是少数私募基金在出货;第四是无赚钱效应,反而亏钱效应在放大;第五则是制度建设步伐太慢。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了解到,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如果股转系统近期不干预的话,流动性枯竭的现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前述上海私募投资机构的总监表示:“在看到新三板对二级市场和流动性有新的政策变动趋势之前是暂时不会再投了。” 周运南则讲道:“首先要让市场看见监管层有动作,才会让市场有信心,市场不差钱,差的是信心,信心比黄金贵。” 但北京地区一家大型上市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在此之前也出现过类似流动性的问题,或者说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从来都没有根本改善过。监管层针对二级市场出台过的政策更是少之又少。根据最新的融资数据显示,目前新三板单月的融资规模仍旧保持在百亿级别,我认为在融资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的情况下,股转系统是不会专门刺激二级市场的。”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