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医药 张海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点评 事件: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明确了未来十五年中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点评: 一.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是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想要大力大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成目前中医药发展缓慢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极不规范,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常发生,大量存在的虚假中医广告和非法的中医医疗活动,严重扰乱了中医医疗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造成广大患者对中医药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将使得中医药发展规范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国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促进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西医占据绝对的优势,如请病假,诉讼等均以西医的诊断,治疗为标准依据,中医人才的培养选拔也套用西医的路数,中药质量和疗效的评定也采用西药的方法的标准。在政府经费投入上,政策方面缺乏配套的,可操作的具体规定,中医生的待遇与西医差距较大。因此,近年来我国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及中医高等院校报考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将有利于消除中医药在人才吸引力上的劣势,增强中医从业人员的自信心,让中医可以沿着适合的道路健康发展。 二.扩大中医从业人员规模,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是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纲要中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约52万人),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但截至2014年底,我国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仅有39.8万人,并且中医的培养时间至少为5年,因此想要达到纲要中的目标就需要立即开始中医人才的培养。未来中医人才的培养已经在单一的院校培养上增加了师承培养这一途径。师承提教育培养体系的出现无疑将使得现有名医的附加值大幅提升,我们认为未来如果有中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整合名医资源并建立完善的师承培养模式,将在中医药行业中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是既是中医药服务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采用何种恰当的依据来建立标准体系还有待研究,因此我们认为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将会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并且可以增加中医对人才的吸引力 我国之前实行的GAP认证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GAP认证本身会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成本且非强制实行,但GAP认证的中药材售价并没有提高,有些反而不升反降,药企便完全没有了规范化种植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只有确保高质高价时,企业才会有主动进行规范化种植的动力,因此,合理定价才是促进中药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我国现在已经取消GAP认证,主要是为了减免企业不必要的支出,纲要里明确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说明国家并不是放弃对中药材质量的要求,后续还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 中医的优势在于简便验廉,但目前恰恰是中医廉的优势成为了限制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目前中医服务的价格远远低于其成本,是一种不合理的廉价,只有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才能体现中医应有的价值,增加对中医人才的吸引力。并且即使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提升,相对西医医疗服务价格来说,中医廉的优势依旧明显。 四.中医老字号企业,国家保护品种以及民族药将受益明显 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的保护,同时表示要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我们认为像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佛慈制药,东阿阿胶这些中医药老字号同时又拥有国家保护品种的上市公司将受益明显。此外,贵州百灵,西藏药业,奇正藏药这些企业的民族药品种也是纲要中重点要支持发展的对象。 五.中医健康保健服务迎来发展良机 纲要中表示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在健康保健,治疗未病中,非药物疗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并且由于安全性高,设备简单,将是中医服务和旅游,养老,互联网等较好的结合点之一。我们认为中医保健服务也将是上市公司未来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推荐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 责任编辑:黄荣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