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份政府实施临时存储计划以来备受争议,如今当新季大豆再次面临上市之际,政府拟出台的新临储计划又一次引发市场的关注。新临储计划如何完善,业内众多人士献计献策,鉴于美国的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笔者这里介绍一下美国的农业政策以供相关单位参考。 美国农业政策 2008年6月,美国农业部公布了修改后的新农业法案,其中大豆贷款补贴部分,一是市场贷款补贴,二是贷款差额补贴,而大豆的全国平均贷款利率则规定为5美元/蒲式耳。市场贷款补贴,是根据大豆贷款率和作为贷款抵押品的大豆数量来获得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是9个月。在市场价格低于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农民无需还清全额贷款,只需按当地的现货市场基准价还款,这个基准价由当地政府部门根据现货市场价格情况每日计算公布,贷款率和农民实际偿还率(现货市场基准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贷款补贴。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贷款率,农民可以把粮食赎回来自主出售,并偿还贷款及相应利息。 贷款差额补贴(LDP)就是农民可以放弃申请市场贷款,获得相当的补贴,即贷款率超出当地基准价的部分,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从理论上来讲,在贷款差额补贴政策下,无论大豆的现货价格跌得多低,豆农仍然能得到每蒲式耳5美元的收入。 上述政策的特点是,农民可以不用顾虑现货价格走低对自身产生损失,直接到现货市场上出售大豆作物,低于贷款率部分由国家支付,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国家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去储存庞大的现货大豆,同时大豆的价格依然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去年临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价格受到扭曲。由于要保护农民的利益,政府把临储收购价格定的很高,与市场价格脱节,这就打乱了市场对资源的调配功能,扭曲了产业链相关环节间的关系。产区价格大幅高于销区,销区进口大豆和转基因豆油向产区倒流;产区大豆库存暴满,同时进口大豆却暴增;由于价格较高,政府的“顺价销售”政策无法实行。 二是产区加工企业普遍停产。由于收储的大豆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而下游产品价格却相对疲弱,这导致了产区粮油加工企业陷入了大规模的停产困境;由于政府临储的大豆库存无法销售,当企业需要加工原料时却面临无米下炊之苦。 三是政府承担了庞大的库存压力。从2008年10月20日到2009年4月29日止,政府在东北产区分四次共收储了725万吨大豆,由于庞大库存一直无法消化,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3月和5月份发布东北粮食跨省移库计划。政府不仅承担了高昂的仓储成本,还要承担大量的运输费用和路途损耗,与此同时,产区民间库存及加工企业的库存却闲置不用。 新临储政策改进建议 1.改高价收购为直接补贴农民。政府在新豆上市前期公布一个目标价格,该价格的制定可综合考虑新季大豆的社会生产成本以及过去若干年度的平均成本。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设定的目标价格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自动启动,农民销售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由政府向农民直接补贴。 2.直接补贴的优势,一是可以使市场机制得以正常发挥,大豆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农民按市场价格向各类收购主体销售大豆,大豆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恢复了大豆的商品属性,有利于大豆市场的购销,可以加快产销区之间的正常流通,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二是由于原料与产品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得以顺畅,产区加工企业可以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财政负担大为缓解。建立直接补贴政策后,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不再是中储粮一家,社会仓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四是目标价格提前公示,农民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下年度相关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心中有底,提高种豆积极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