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伊始,国内玉米市场继续沉浸在临储玉米出库在即的利空氛围之下,关内外价格走势略显分化。其中,东北产区因临储玉米已大量收购,农户在春节过后尚不急于批量销售玉米,等待3~4月份销售自然晾晒玉米,进而推动当地深加工企业普遍提价收购;而华北地区玉米上市量增加,玉米收购价连续下跌。 东北玉米市场行情坚挺 2月末以来,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稳中有涨。截至目前,黑龙江肇东深加工企业15%水分三等玉米进厂价1740元/吨,与上周末基本持平;吉林长春1880~1960元/吨,个别企业上涨20元/吨;辽宁沈阳进厂价1920元/吨,基本稳定。 东北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稳中有涨,主要就是东北地区粮源趋紧。 具体来看,一是农户余粮已经不多,东北四省区售粮进度普遍超过八成;二是临储仍在收购期内,农户本已不多的粮源仍将大量分流;三是目前华北地区玉米倒流量难以满足需求,且存在区域性问题,多数华北玉米仅能倒流至辽宁、内蒙古中部地区,而吉林省大部和黑龙江全省,难以获得华北粮源补充。 华北加工企业收购价走低 2月末以来,华北产区玉米深加企业收购价格继续走低。截至目前,山东潍坊玉米深加工企业14.5%水分三等玉米进厂价1680~1740元/吨,部分企业下调20元/吨;河北石家庄1660元/吨左右,下调30元/吨;河南鹤壁1660元/吨,下调30元/吨。春节后,山东玉米价格累计下跌100~130元/吨,上市量增加是华北地区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 据加工企业反映,当前企业门前送粮车辆很多,下调价格并未影响送粮积极性。目前农户余粮仍然很多,且短期内售粮积极性不会下降,市场缺少促使加工企业上调收购价的因素,预计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将继续承压。 优质玉米供应偏紧有迹可循 截至2月20日,东北临储玉米累计收购量达到8382万吨,超过上年创纪录的8328万吨。与此同时,由于东北农户习惯在春节后销售自然晾晒玉米,元宵节后售粮意愿依旧不强,现阶段优质玉米已十分难觅,尤其是霉变1%以内的乳猪料玉米。据了解,目前东北港口玉米集港粮源霉变水平在3%以内。 放眼全国,优质玉米供应偏紧状况也开始有迹可循。一方面,公主岭中粮收购二等和三等玉米价差由此前的20元/吨扩大至90元/吨;另一方面,今年南方地区贸易粮源掺混现象严重,多为华北玉米混入,导致毒素偏高,一些对玉米品质要求较高的饲料企业退货率增加。 由此来看,若后期用粮企业需要使用优质玉米,更多地需要通过东北自行收购把关,或者使用色选、脱皮等方式加工,提高玉米品质。 当然,鉴于今年华北玉米丰产,安徽、河南等部分地区玉米品质尚佳,甚至可以用于猪料,现阶段供应充裕,价格持续走软。从农民售粮进度也可看出,传统低毒素的东北产区玉米已所剩无几,而随着华北玉米进一步消耗,问题也将逐步暴露,广大用粮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两会”过后推玉米补贴改革 上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表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改革等正在积极推进,其中玉米价格改革方案会在全国两会后尽快推出,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小麦和稻谷的价格改革也必须及时跟进,时间不能拖得太长。 与此前发言不同,此次有关“两会后推玉米补贴改革,不耽误百姓春耕”的言论可谓亮点多多。一是不耽误百姓春耕,开始考虑提前释放政策信号、引导农民种植的问题;二是小麦和稻谷价格改革也必须及时跟进,说明有关部门全盘考虑降库存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毕竟,在玉米价格市场化、种植收益可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依旧有政策托底的小麦、稻谷种植可能兴起,玉米泄库将遭遇“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 东北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 近日,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黑龙江力争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相当于玉米减产600万吨。按照此前我国“镰刀弯”计划中2016年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以上的目标,黑龙江一省即可完成既定目标的下限,彰显了其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的担当,也拉开了我国玉米降库存的序幕。 吉林省也指出,全省计划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00万亩以上。其中,西部易旱区调减120万亩,东部山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调减80万亩,实施“粮改饲”调减80万亩,实施旱改水调减1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等调减玉米10万亩。 预计上述两省调减播种面积将影响籽粒玉米产量约500万吨。猴年春节过后,黑龙江率先提出2016年减少1000万亩,成为继临储超期玉米定向销售传闻后,另一个我国玉米去库存将拉开序幕的信号。目前作为镰刀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东北,黑龙江及吉林省提出了新的一年玉米降面积的具体目标,其他省份尚在酝酿中。 春节过后,我国临储玉米降库存序幕已正式拉开,无论是积极降库存,还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对于缓解我国玉米供过于求现状、降低临储玉米库存来说都是有益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月23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由目前的8000万亩扩大至1亿亩以上,鲜马铃薯亩产将由目前1吨提高至1.3吨,部分玉米调减面积可能转种马铃薯。同为淀粉来源,且马铃薯单产高于玉米,我国粮食库存高企的困扰是否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值得商榷。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