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是相通的,无论是看社会问题还是看待自然现象,都应该有大局观,再加上刻苦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赢家。做投资也是一样,要用大局观看待整个投资市场,从其制度,根源等方面分析并抓住投资机会。 大局观加艰苦细致的努力 做投资,首先要有大局观。我们看长江、黄河,整体看都是由西向东流的,但是在局部就看不清走向,比如在河套地区,可能会认为黄河是自南往北流的。在亚马逊丛林里面,也是看不清真正的大河流向的。 很多自然现象跟社会现象是相通的,我们看社会问题,首先要有大局观,加上艰苦细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赢家。万物相通,看股票也是一样的,要登高望远,否则稍微波动一下,就找不到方向了。 有人将转型期遭遇的困难作简单的延伸,对中国经济前景无比悲观。也有人将其归咎于资本市场制度层面的原因,将A股市场比喻为“抽水机”。 我们认为,从短期看,A股疲弱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和转型期中国经济遭遇的阵痛叠加的结果。从长期看,资本市场制度缺陷恐怕是主要原因。 发行制度是关键。审批制度主观上希望维护市场发行秩序,但客观上造成新股发行长期股指过高,形成供给端巨大堰塞湖,也给二级市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目前,市场不乏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上市公司,但因高估值而难以获得资本青睐,最终形成“两多两难”的局面,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社会富余资本,无法有效地起到护持企业创新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的作用。 经济转型和升级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主体应多元化,不能只依赖“国家队”,需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是美国不断涌现苹果和谷歌等创新型企业的制度保障。 发行制度改革,强调“进中求稳”,首先是要“进”。从中长期看,需要严格公司上市IPO的审核,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降低并购成本以吸引产业资本入市。 三个重要变化 对于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我们预期将发生三个重要变化: 第一,随着供给侧改革提速,ZF经济政策重心从宏观刺激需求转向微观优化供给。换言之,宏观调控政策将让位于微观产业政策。因此,对于投资研究而言,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的重要性将降低,自下而上的行业和公司研究将更有价值。 第二,随着信用市场资产荒蔓延,部分保险机构已经逆势大规模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的配置力度,A股历史上尚属首次。保险机构配置策略的变化代表长线资金投资取向的转变,并有望在机构投资者中形成示范效应和鲶鱼效应,造成优质权益资产稀缺性的进一步上升。 第三,随着注册制推进,股市供求结构改变。但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地从量变到质变。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将会提前影响市场估值体系,推动结构性牛市的展开。由此,优质权益资产的稀缺性价值,将在注册制改革进程中得到逐步的重估。 关注四类投资机会 我们判断,2016年A股市场将呈现系统性均衡、结构性分化的特点。上市公司整体盈利难有惊喜,但无风险利率稳中趋降,风险偏好稳中修复,由此市场整体将相对平稳,系统性机会和风险均不显著。与此同时,在改革创新双提速的宏观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盈利分化,改革创新加速优胜劣汰,优质权益的稀缺性进一步上升。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产业,那些锐意改革创新的优秀上市公司有望在2016年领跑市场,带领A股走出结构性牛市。 有别于2014年以来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的A股价值重估,改革创新引领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发现将是2016年A股市场结构性牛市的主线。 因此,我们将重点关注四类投资机会: 第一,具备正预期差、受益于改革红利的优势公司。国企改革释放企业内在增长潜力,供给侧改革优化企业外部经营环境,虽然我国经济整体增速将有所放缓,但具备竞争力护城河的优势企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期。因此,受益于改革红利且未被市场充分定价的优势公司是我们未来投资的重点。 第二,新技术、新业态中具备超预期增长潜力的领先公司。代表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新动力的新技术、新业态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国家大力鼓励扶持下,创新型企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独特商业模式的领先公司有望实现超预期成长,成为A股市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三,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优质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鼓励产业升级的持续努力下,中国将涌现出一大批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品牌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这批企业将为专业、理性和耐心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 第四,具备中长期可持续高分红能力的龙头企业。无风险利率下行提升高股息率权益资产的投资价值。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在保持丰厚稳定股息的同时,仍然具备未来业绩和分红持续增长的潜力,中长期投资价值显著。这类具备显性或隐性可持续高分红能力的龙头公司将是长线资金重点锁定的稀缺投资标的。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