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快速上涨,养殖利润可观,企业有望迎来“丰收年” 生猪存栏情况介绍 2013年下半年至今,我国生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路振荡下行。根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13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15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 在能繁母猪方面,其存栏量2011年年底到达最高点后开始快速下滑。截至2016年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约为3760万头,较2012年最高点的5078万头下跌约25.9%,较2015同期的4110万头下跌约8.5%。 考核繁殖猪群单位期间生产效率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仔猪头数来反映,即通常所说的PSY指标,这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 虽然大多数养猪生产者都意识到PSY指标的重要性,但由于PSY指标定义的不统一,造成国内外不同猪场在核算、报告PSY时,导致这个指标没有可比性,甚至影响到对于母猪群生产效率的误判。不过,据市场调研了解,近年来,我国能繁母猪的PSY指标有较大提升。2004年,我国能繁母猪PSY平均水平为13—14头;2015年,我国能繁母猪PSY水准平均能达到17头。随着PSY水准逐步提升,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对生猪出栏率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生猪养殖利润丰厚 从2015年年中开始,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我国生猪养殖利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后开始走高。在生猪低存栏的支撑下,目前我国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12月的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16.55元/公斤;今年1月,全国活猪均价已达17.57元/公斤;截至3月6日,全国活猪价格已进入18元/公斤区间,并且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据市场调研了解,快速上涨的生猪价格给养猪户带来了丰厚的养殖利润。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目前自繁自养生猪利润已达到528.29元/头,外购生猪养殖利润达到360.23元/头,生猪养殖行业公司今年有望获得丰厚的利润。 生猪补栏进展缓慢 在生猪养殖利润丰厚的背景下,养殖企业往往会启动新一轮的生猪补栏。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却远不及预期。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前两年大幅亏损导致养殖企业资金上有压力,短期内无法扩产能;另一方面是2015年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如禁养区、“水十条”、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案与措施,加速了养猪行业区域整合,环保成本增加使得养殖成本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随着生猪养殖饲料价格的快速下跌,国家发布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下称《预案》)中,将猪粮比从2012年版的6∶1调低至5.5∶1至5.8∶1的区间。2009年至今,猪粮比价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下限只出现过4次,累计持续时间有61周。按照新版《预案》,托市收储政策在低于猪粮比盈亏平衡点多久后启动并没有明确规定,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养猪户的生产活动更加趋于理性。 综上所述,在2015年之前,我国中小型养殖企业大量退出生猪养殖市场,而且随着养殖门槛的提高,中小型养殖企业重新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由于价值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在生猪养殖利润高企的背景下,我国生猪存栏量不升反降。 猪肉消费提升有限 在很长时间内,猪肉因其价格低廉广受我国消费者的欢迎。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日常饮食中对牛肉、羊肉、禽类、鱼类的消费需求逐步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猪肉年消费量约为5487万吨,城镇居民消费量约占总量的70%,而农村居民消费量约占总量的30%。未来我国猪肉消费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农村,城市的人均猪肉消费量或滞涨甚至出现回落。美国农业部预测,今年中国猪肉国内消费量约为5714万吨,与2015年数据基本持平。 从进出口方面来看, 2014年,我国猪肉进口量达到56.4万吨;2015年,我国进口猪肉量为77.7万吨,同比增长37.8%。随着美国和加拿大猪肉禁令取消,预计今年我国猪肉进口量整体将达到100万吨,接近我国猪肉总消费量的2%。近几年,我国猪肉的出口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猪肉出口量在2006年达到54万吨,至2015年仅剩25万吨。 总结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猪肉价格的大周期上涨通常会配合严重的生猪疫情,而2015年下半年至今猪肉价格上涨并未出现大范围疫情,更多是由于市场自身调节所致。由于大量的小规模养殖企业退出市场,在本轮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后,生猪补栏情况缓慢。在经历了数轮猪周期之后,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趋于理性。目前我国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在低存栏的支撑下,猪肉价格仍会维持相对高位,现有养殖企业有望迎来一个“丰收年”。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民饮食习惯的变化,猪肉整体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另外,在猪肉进口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后市生猪存栏与能繁母猪存栏有望持续回落,届时将对我国饲料终端消费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在长期对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材料价格造成利空影响。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