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金属期货

高盛唱好大宗商品 下半年是投资黄金期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5-04 11:12:53 来源:证券时报

  经济危机后一度沉寂的高盛集团日前再度唱好大宗商品投资。在最新报告中,高盛预计今年下半年是最佳大宗商品市场投资进入期,而这些投资将在2010年获得高回报。

  高盛集团报告称,“我们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9年下半年某个时候见底,这将意味着大宗商品投资可在2010和2011年获得强劲回报,因为届时经济增长将回归正常。”基于如此预期,高盛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是不错的大宗商品市场投资进入期,不过投资回报仍面临着经济衰退持续的风险。

  目前,由于市场担心墨西哥爆发的猪流感发展成全球性瘟疫,妨碍全球经济稳定,多数大宗商品市场近日均出现回调,国际油价跌至每桶49美元下方,铜价也跌回4000美元左右。

  此外,高盛也调高了对具体品种的预测,尤其是铜。高盛报告指出,该行基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实际调整更新了该行对09年和2010年铜价的预测,2009年由每磅150美分上调至170美分,2010年由每磅193美分上调为200美分,并且对中国精炼铜需求的信心有所提升。

  这是高盛自2008年中期以来首次更新金属价格,且铜仍然是该行从投资观点来看的基本金属投资首选。高盛修正后的09年精炼铜全球需求预测为负4.3%,全年全球剩余产能为33万吨。高盛对中国2009年铜半成品生产进行极为保守的假设为零增长,该行预计中国精炼铜消费将上升10%,以弥补废铜短缺,并且高盛认为该预测存在上升风险。

  不过,高盛也指出,未来6个月,由于中国进口减少,铜价格将温和修正。但通过增加行业和政府库存,该行预计的33万吨过剩产能中大部分将能有效吸收。这显示尽管2009年铜产能过剩,但实际市场感觉可能将更为平衡,甚至2009年平均铜价将有上涨风险。

  二季度:铜市多利空因素耐心观望等机会二季度期铜市场多空因素交织耐心等待投资机会2009年05月01日14:25 和讯特约

  报告要点

  前言:

  从近期国内外宏观经济来看,全球经济出现反复,各项疲弱的经济数据是期铜市场最大的利空,而各国政府为提振市场信心相继推出的救市计划以及各国央行宽松的货币供应量则是期铜市场最大的利多。目前市场正处于多空因素交织之际,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市场状态成为投资成败的关键。

  利空因素:

  美元贬值预期可能落空,铜价将失去流动性溢价因素支撑

  全球精炼铜产量过剩,市场消费数据疲弱将拖累铜价走低

  传统消费旺季接近尾声,企业采购的持续性将低于前期水平,“中国因素”即将落幕

  利多因素:

  进口商贸易盈亏重归负值区间将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

  国储因素一直是高悬于空方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铜价处于低价值区间时发挥作用)

  总结:

  从前期铜价的“流动性溢价”因素和铜的季节性消费旺季因素叠加,加上中国收储等利多因素综合作用才将铜价推升到40700附近的区域,考虑到疲弱的经济数据可能持续到二季度末,加上猪流感等负面的经济影响因素以及铜的消费旺季即将结束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今年铜价的高价值区间定义在40000——45000元/吨的范围。如果后期价格无论因何种原因再度进入此区间,将是投资者战略性做空的最佳时机。

  铜价35000——40000的区间我们定义为09年铜价的价值偏高区间,利好的经济数据(如库存减少、船期延误、房市数据好转等)以及技术面上的报复性反弹等因素都能够在此区间发挥主导作用;而在此区间进口商以及生产商利润较高,会加大对市场的供应,进而会拖累铜价走低。因此铜价在此区间多空因素交织,价格必然会发生较为剧烈的震荡。

  铜价在35000——30000的区间我们定义为09年铜价的价值偏低区间,利空的经济数据(如库存增加、港口到货量增加、房市数据恶化等)以及投资者信心丧失等因素都能够在此区间发挥主导作用;而在此区间进口商进口利润空间被封闭,进口风险较大,部分进口商会选择停止进口;生产商利润逐步下降导致产能利用率不高等因素都会减少对市场的供应,进而会促进铜价上涨。

  再结合国储因素,我们认为在25000——30000元/吨的价格范围内,多头因素的威慑力较强,因国内铜冶炼商的冶炼成本大概在此范围,铜价若跌入该区间,国家一定会重启收储计划(因前次的收储计划就是在该区间启动的)。因此铜价若是跌至该区间,则是投资者战略性建立多单的时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