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江南北,关于甲醇定价的争夺,自从市场化开始的那一刻,便没有停止过。生产厂家希望价格尽量的高,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下游用户则期盼价格尽量的低,以便拥有更为廉价的原料,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各个甲醇厂家,下游用户关于市场的争夺,更是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那么,当今的“江湖”,甲醇的价格又该何去何从? 市场有个两个利益集团,买方和卖方。 买方渴望形成买方的市场,这样,买家的价格的谈判上,就拥有更大的余地,但买方市场的形成需要足够苛刻的条件,首先,买方必须拥有足够的跟卖方谈判的条件,拥有足够量的甲醇库存来支撑自己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购买高价的方式逼迫卖方价格自主的下滑。对大多数买家而言,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时期,也需要足够的实力来完成这一工作,更重要的,还需要大量的同行实施同样的行为为自己的布局进行支撑。在甲醇期货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工作可行性变的更高,尤其当前中国甲醇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买方拥有了不一样的实力。 沿海外采型甲醇使用企业,基本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库存体系,在较为庞大的企业里,他们甚至拥有了一个月及以上甲醇原料存储的实力,并可以利用相当的资金来支撑自己的博弈行为,并且可以在期货上实施一定的打压政策,利用期货来影响和指导现货的价格走势,以期博得更为廉价的原料。 而卖方一直致力于卖方市场的形成,市场也更利于一个卖方市场的形成。 卖方可以实施的手段有很多,建设足够量的甲醇存储库,在买方暂不采购的时期有足够的能力保证自己的正常生产,并支撑自己的价格走高。在需求淡季之时适当检修装置,既可以保证自我装置的长期正常运转,又可以针对买方迫切的降价需求实施压制。建立价格同盟以稳定市场的发展,这对于买家来讲更容易实现。因为下游甲醇用户很多,很杂,甲醇的高价未必能够影响全部的下游商品,部分商品甚至会跟随甲醇价格的上涨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下游的合力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而甲醇厂家唯一的目的就是销售尽可能价高的甲醇,更容易形成攻守同盟。 翻开近几年中国甲醇暴涨暴跌的历史来看,中国甲醇已经是一个买方、卖方市场共存,上下游胶着的状态了。 决定这一切最终的节点的,是库存。 买方的库存决定自我的谈判时间,卖方的库存决定妥协的时间点,社会的库存决定市场最终的走势。 根据当前整个甲醇社会库存来看,显然还是一个卖方的市场。去年9月以来,贸易商主动的去库存化,将中国甲醇市场可消耗的社会库存降到了一个更利于卖方的位置,这样的做法属于无奈,在经历去年大跌之后,贸易商已经没有足够的底气存储相当的甲醇用于后市和时差的博弈,更多的人选择了快进快出的贸易方式。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下游库存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市场只能跟随卖家的脚步。一季度经济回暖,下游需求的突然增加使得社会可销售库存陡然下降,当前存储的常态库存已不一支撑下游的增量,而生产厂家同样面临着库存不高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完全的卖方市场,库存不高,提价,而下游又没有足够的库存来与上游进行博弈!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价格持续上涨的甲醇市场,一个下游普遍亏损但却不买不行的市场。 但下游肯定不会甘心于这样的市场走势,在不断走高的价格面前,生产厂家有了增加生产的欲望,中间商也有了足够的积累库存的信心,下游持续的按需接货,一方面助推了甲醇价格的走高,另一方面,也为卖方市场的垮塌积极地准备一定的条件。 市场的天平,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运动着。 在上游和贸易库存积累的第一阶段,厂家和贸易会选择回调价格来释放库存,而下游则会选择在这一时间点大规模的采购,一方面,短期内获得相对低廉的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时间点完成自己谈判必备条件的积累。这轮采购的结束,则是市场价格新一轮上涨的开始,上游的库存得到了足够的转移,中间商获得了足够的利润,下游拿到相对价低的原料,皆大欢喜! 但接下来的走势,就是一个更为严峻的博弈。 下游如果采取持续按需接货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原料上打一定时间的时差,降低自我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造成一种市场完全繁荣的错觉,更重要的是,已经积累了足够与上游谈判的库存。 此时卖方的做法就极为的重要,因为整个天平的扭转,就在于卖方判断和做法。如果卖方持续的加大生产和存储,针对下游采取的结构调整视而不见,那么就会在库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市场的扭转,就会产生去年甲醇厂家持续降价,但是却效果不佳的局面。而如果采取不大规模扩大生产,不累积更大库存的做法,就拥有了足够的谈判时间和市场调整的底牌,下游高库存的累积就是一个单方的、于市场影响有限的行为。市场就有望形成一个互推的竞争局面。 现在的市场,明显走到了市场转移的第一阶段,那就是上游降价刺激排库! 接下来,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下游能抓住这一机会,积累库存,并拉动价格再度走高,那么下游就拥有了谈判的资本,而甲醇厂家如果在这个时间点极大的释放了库存,就业获得了利润和低库存博弈的条件,如果再度降低供应,则极有可能持续卖方市场。 甲醇这个“江湖”,现在就走到了这里,接下来是一个互推博弈还是继续持续的卖方市场,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