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减持禁令又要到期? 近日,部分投资者对“4·8”解禁表达了担忧,甚至发出“解禁洪水又要来袭”的声音。 事实上,这是对1月8日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下称《减持规定》)的误读。 《减持规定》要求: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该规定自2016年1月9日起施行,因此部分投资者以为4月8日又是一个解禁到期日。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新规对大宗暂无直接约束,目前许多的减持都通过大宗交易进行。Wind数据统计,今年3月至今公告的502份重要股东减持中,有209份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占比达41.63%。 “4·8”减持禁令到期系误读 对于 “4.8解禁”到期传闻,安信证券江金凤、徐彪在相关策略报告中特别提醒,“《减持规定》的‘三个月’是个动态概念,不是特指1月9日后的三个月内这一段时间,所以不会造成4月集中到期的风险。” 华南另一证券公司的相关人士刘琳(化名)也解释,“1月9日开始实施,不是指从1月9日到4月8日三个月内大股东不能减持超1%,而是指任何三个月内减持不得超过这一数值。” 因此,目前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竞价交易减持的方式仍受《减持规定》的限制。 除了二级市场竞价交易减持外,大股东的减持方式主要有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两种,但通过协议转让减持要求受让方比例不得低于5%,因此暂无约束的大宗交易减持受到了不少有减持需求的大股东的青睐。 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7日,共有1172份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减持公告,其中,有470份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占比为40.10%,共涉及25.92亿股。这470宗大宗交易中,迪马股份)、华东科技、海亮股份等公司遭大股东减持的数量居前。 深圳一位私募投资总监吕行(化名)表示,“通过大宗交易或者协议转让减持,能够一定程度满足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套现的需求,所以这段时间市场回暖后大宗交易市场也比较活跃。” 随着市场回暖,3月份大宗交易的活跃度确实明显上升。据东方财富数据统计,今年1月,两市大宗交易633宗,涉及到233家上市公司,成交18.69亿股,成交额232.05亿元;2月,大宗交易成交498宗,涉及185家上市公司,共成交17.51亿股,成交额223.28亿元;3月,两市大宗交易达1070宗,成交40.95亿股,成交金额达650.83亿元。 对比来看,虽然3月的交易天数比1月和2月都多,但3月份无论从成交总股数还是成交总额都超过了1月和2月的总额。其中,3月份大宗交易成交总额比1月和2月的总和超出了近200亿元,足见大宗交易市场转暖之迅速。 警惕解禁股短期风险 不过,尽管“4·8”日一刀切式的解禁为误读,但不排除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减持压力。 安信证券徐彪认为,未来减持压力包括三个方面:今年定增到期的解禁供给;去年下半年定增到期但因为18号文未减持的延迟解禁供给;去年下半年大股东为稳定市场增持的股票六个月到期后的减持供给。 徐彪进行了一番测算,“考虑加上2015年下半年到期未减持的市值,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论减持规模供给为2.37万亿。乐观按减持20%数据计算,则今年减持供给只为4743亿;中性按减持30%测算,则减持供给为7115亿;更悲观一些按减持50%测算,则减持供给为11858亿。不管哪种情况,静态看12月减持供给压力最大,6月次之,而10月减持压力最小,7月、9月、10月相对减持压力也较小。” 事实上,从3月减持情况来看,大股东减持意愿并非十分强烈。吕行表示,“并不是所有大股东都想减持套现,有的股票价格已经破发而大股东其实很看好公司的发展,所以也有趁低位多买进一些股票把成本摊低的情况。” 徐彪也谈到,除了新规对减持的限制影响还是比较明显外,看股东历史减持行为,减持金额基本是随着市场上涨减持额才增加,在市场较低时减持意愿也较低,现在部分个股价格还在增发价格下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场出现大面积减持的情况较小,但个别上市公司因限售股解禁而造成公司股价短期较大波动的情况却值得注意。 此前刚重组复牌的暴风科技就因传出两大解禁股东青岛金石和和谐成长先后公告欲套现的消息,而使得股价短期大幅波动。 广州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王林(化名)提醒,“之前大家确实比较担心减持禁令到期后大股东大面积减持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大家对这块的担忧也在消减,这个之前的大利空因素被不断消解了。不过,不排除一些个股在限售股到了解禁期后可能遭到抛售的情况,这些股票的短期风险是要注意的。”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本月有87家上市公司将面临限售股解禁,其中解禁股数量最多的是华夏银行、皖江物流、建新矿业、东方航空等公司。按照解禁数量与总股本占比来看,4月26日将解禁的上峰水泥解禁股数量为5.98亿股,占总股本的73.52%。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