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分析师论坛十年见证行业发展 到2016年为止,冯莉结缘期货已整整十年。前七年,她作为期货公司的分析师,主要研究天然橡胶,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业内及橡胶圈积累了一定名气。最近三年,她跳槽到从事橡胶进口贸易的青岛尤尼科贸易有限公司担任期货交易部总监。 十年来,冯莉在成长中经历并见证了期货分析师这一职业的变迁,经历了角色转变的她,也更加清楚实体企业对期货公司研究服务的诉求。 国内期货行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在探寻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此过程中,期货研究是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从2007年起,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也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十年主题各有侧重 服务实体初心不改 今年的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已是第十届。记者梳理全部十届论坛的主题发现,其不仅贴合最近十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脉络,也阐释了期货分析师职业内涵的升华。例如,2007年的首届论坛恰逢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发布,此次论坛的主题之一便定为“新条例颁布后的期市发展”。同时,首届论坛的召开为国内期货分析师搭建了一个高端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2010年4月16日,随着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开启金融期货元年。当年的第四届论坛即聚焦于此,量化投资、服务机构投资者、期货分析师分析思路与视野的开拓等,成了论坛上的热门话题。 2011年,在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即将开闸的背景下,第五届论坛的一项重点议题定为“大力研发咨询业务产品”,并提出期货投资咨询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期货分析师需要针对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分析、诊断和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 2012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正式“起航”;次年3月,首批8家期货公司完成了开展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的备案。2013年4月召开的第七届论坛,围绕期货资产管理、场外衍生品业务以及新形势下期货行业高端人才培养、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多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以帮助期货分析师尽快适应行业竞争创新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好新的业务平台,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提升期货公司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2015年举行的第九届论坛,积极响应“新常态”下实体经济运用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首次加设场外衍生品论坛。此次论坛围绕投资顾问、场外衍生品、期权、互联网金融与期货衍生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虽然论坛的主题年年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服务实体经济的坚持。今年的论坛主题定为“新动力 新平台 新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既是对十届论坛宗旨的总结,也是对广大期货分析师提出了新的期望。 期货研究接地气 实体企业更受益 冯莉的期货生涯恰好和十届期货分析师论坛吻合,她也亲身感受到了十年间期货分析师角色的变化。 “回想起做期货分析师的前几年,国内期货公司的研究并没有现在这么细致和专业化。”冯莉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时由于接触不到市场第一手信息,期货分析师偏重于宏观和市场资金动向的研究,通过收集处理数据、基本面信息,提出单边涨跌的结论,供客户参考。而那时实体企业客户寻求的帮助也不是很多,大多数参与期货的企业主要依赖自己的研究员。 在考核上,冯莉介绍,当时其所在的期货公司对分析师的考核主要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考核包括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观点及文章,一般是以行情分析为主;内部考核是为期货公司客户提供数据和基本面的信息报告,但对结论不负有任何责任。 “那时的研究仅限于分析涨跌,套期保值等实务操作一点也没有,只是照葫芦画瓢地给客户写一些行情分析和建议,现在来看太幼稚了。”冯莉这样评价当时做分析师时的工作状态。 她目前所在的公司——青岛尤尼科贸易有限公司每年贸易量平均在15万吨以上,其中直接进口量达到10万吨,十分需要通过期货市场保值。 然而,贸易公司最缺的是现金流。冯莉所在公司的在途、在库货物(橡胶)通常超过1万吨,如果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按照基础套期保值理论,要在期货市场卖出1000多手橡胶合约。“实际上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行不通。”冯莉说,一方面,以交易1500手橡胶合约计算,大概需要3000万元现金,公司没有那么多资金可以持续滚动使用;另一方面,沪胶与美元胶并不是一个橡胶体系,价差波动幅度在0—30%,按照传统套期保值方式来做风险极大。 “因此,我们根据价差的波动,区分了不同市场、不同阶段的套期保值。”她介绍,当期现价差较大时,可选择沪胶市场进行保值;期现价差较小或者后期价差演变看不清的时候,首选卖出远期船货套保,其次是选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市场套保;如果对烟标价差有回归预期,也会适量选择在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套保。总之,套保的原则以保护现有头寸为主,然后选高效、能产生额外套保利润的市场进行。 “一些公司的研究报告格式很好看,数据很多,但是这些数据怎么用、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出现异常怎么处理等却并不涉及。”在冯莉看来,期货研究必须紧贴客户的操作实务,与交易密切结合,“观战的人,体会不到浴血奋战的痛苦与快乐”。 期货业转型升级 分析师角色转变 国内期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自我完善,并涌现出海通、永安、南华、中信、广发等一批期货公司的佼佼者,扎实的分析研究能力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 谈及期货研究人员的转型,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分析师队伍的整体薄弱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期货研究与现货脱节一直困扰着很多期货公司。在创新转型时期,期货公司的业务多元化、混业化、机构化和国际化对分析师的能力素质、学习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徐凌看来,转型发展时期,期货公司的研究方向出现三方面变化:一是从偏向单纯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易型研究发展,也可说是从卖方研究向买方研究转变,即研究理论必须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交易型业务上产生成果,或者是为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二是以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向场内与场外市场、国际与国内市场拓展,分析师面对的是一片广阔新天地。三是适应期货公司业务多元化和创新的要求,分析师的研究方向必须在细分领域和专业性上体现。 徐凌表示,对期货公司来说,适应这种转变,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研究工作如何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向实体企业派驻分析师,安排分析师到国外市场和机构中学习,回来后再到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专业子公司任职。“期货公司所能做的是为分析师提供各种学习和实践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分析师真正出研究成果则需要去除浮躁,沉下心来,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他说。 作为一家老牌传统期货公司,永安期货在服务商品客户方面建树颇深。关于期货公司的品种研究思路,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对记者表示,要通过梳理不同的研究逻辑来建立自己的优势。 施建军称,就某一个商品而言可以有多种研究逻辑:可以从生产、消费和库存端作精细、深入的研究,使数据来源更加准确,对供需变化更加敏感;可以是行业的研究,从行业的总体去把握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也可以是行业间的研究,把看似不相关的行业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本行业价格变化的规律;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商品价格的规律,研究不同资产价格变化的逻辑;更可以综合起来研究,上下左右,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永安期货的重点是行业和行业间的研究,在某几个品种上加强研究,在宏观上则更多的是借助外力。 他表示,研究的核心在于运用,永安期货注重研究成果在期货经纪业务、期货和现货结合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三个方面的运用。不同的分析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也会有不同的运用,不可能有同一个发展路径,要因材施教,提供不同的成长空间。一个分析师的成长,应该有大致的计划,以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研究成果的展示为日常工作的抓手,以研究成果的运用为实际绩效来全过程评价分析师。 结合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实践,中信期货总经理方兴告诉记者,中信期货研究部人员通过各类策略的推介服务和产业的服务对接实现了研究落地,其中研究部通过提供研究策略实现了资产管理部门产品需求的有效对接。 方兴表示,从期货公司的层面来讲,单一化的经纪业务模式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研究部门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从根本上将期货公司的服务内容与其他机构区分开,通过专业化的研究服务构建定制化的、专业的服务体系,通过品牌效应的构建提升客户的稳定性,“谁能更好地利用研究资源开发更具专业和特性的服务内容,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混业趋势,南华期货副总经理、研究所所长朱斌对期货分析师提出了三点建议和提示:第一,新形势下,分析师应具有丰富的金融衍生品知识储备;第二,期货研究将由传统的以研究商品期货为主转向利率、权益、外汇等多类别的研究,由于两者层次不同,也对分析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期货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将由散户逐步转变为实体企业以及私募等,这要求研究重点由传统的商品产业链研究转向策略对冲研究。 在冯莉看来,期货分析师为实体企业提供的服务正从单边预测行情转为提供一揽子交易策略,实用性逐步提高。同时,很多优秀的分析师加入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更直接地为实体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她希望期货公司进一步加强和实体企业的合作,期货公司的分析师也可以长期和企业合作互换,将自身宏观研究、多行业研究的优势与企业的单一产业链研究形成互补。她同时希望,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能进一步发挥其引领作用,促进期货行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使广大参与市场风险管理的实体企业及机构受益更多。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