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三板市场正处于高速扩容阶段。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数据显示,截止4月18日,目前新三板市场上挂牌公司总数已经达到6604家。 而随着挂牌公司数量的急剧增长,新三板内的并购重组也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新三板挂牌企业自身的并购重组之外,A股上市公司也将并购目标逐渐转向新三板。 2016年4月15日,第三届中国新三板交易商大会(NTBC)15日在上海举办,超过500家新三板企业、400家投资机构,以及数十家做市商证券公司和其他服务咨询机构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致力于新三板市场投融资项目的达成和落实,以促进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为目标。 并购重组浪潮开局 新三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承载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重任,具有国家战略的高度。继分层制度和做市商制度之后,并购重组将成为新三板市场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 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共有10家新三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收购标的,涉及金额逾百亿元。2015年全年,新三板挂牌公司被收购的交易数目达到198起,交易总金额达170.79亿元,同时,新三板公司主动并购事件达到248起,与前三年相比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当下正值新三板迅速扩容时期,2016年的新三板并购重组是否会借此东风持续展开成为市场极为关注的问题。在此次第三节中国新三板交易商大会上,参会的机构和企业还专门就“新三板发展带来并购重组机遇”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凯石投资合伙人俞铁成表示,2015年中国新三板并购交易出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新三板企业被动收购和主动出击案例的交易金额比2014年增长了差不多10倍,但是绝对值不大,加在一起1000亿不到,和主板上市公司单笔交易金额200亿相比,新三板的并购处于刚起步阶段,新三板的并购重组浪潮还在后面。 “尽管当前新三板中的并购重组案例数量在不断攀升,但是所涉及的金额,体量,和A股市场上还无法相提并论,不过,随着后期的发展,挂牌企业的互相并购重组,以及越来越多的A股企业参与到新三板的并购重组后,以及新三板企业主动出击并购上市公司,这一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新三板在线。 实际上,新三板近年来一直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青睐的标的。东北证券股转业务总部总经理胡乾坤在上述会议中透露,在细分行业里,上市公司主动并购给出的市盈率已经高达40-50倍,并购意愿之强超出预计。而诸如九鼎集团、信中利等新三板挂牌公司更是主动出击,并购主板上市公司。 东方富海合伙人顾永喆也在上述会议中指出,2015年新三板企业逐步开始进行一些主动或者被动的并购行为,他们比较关注在自己行业的上下游,或者和自己主业有关的方向做并购,新三板比主板更便于实施并购行为,并购中新三板企业可以采取股权并购、现金收购等各种灵活方式,或者两者结合。 分层制度备受期待 当前,证监会正在不断改革完善新三板制度,而新三板的分层机制近期也将发布,而参会人士也普遍认为,分层机制更应该是当前市场的关注焦点。 近期,新三板将进行第一轮分层仿真测试,对分层后的全部业务功能进行试运行。根据股转公司公布的测试方案,新三板将在4月18日至4月22日测试包括分层信息发布、分层信息变更等场景,为5月的市场分层正式实施做准备。 另外,根据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创新层标准一要求企业近两年连续盈利,平均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该指标已经超过创业板的要求。不过,与创业板目前82倍的市盈率相比,新三板企业平均市盈率只有30多倍。 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共有3740家公司披露了年报。Wind资讯统计显示,有近500家挂牌公司符合创新层标准,其中60余家企业满足多套创新层标准。 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层机制,达晨创投合伙人傅忠红认为,新三板是鼓励创新的,在制度改革上做一些试点和探索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监管机构对新三板创新层标准的制定相对比较科学,是从真正企业价值本身角度来看这个企业,第一批能够进入创新层的企业或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分层机制推出之后,原本的投资者流失的问题会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新三板本身流动性的问题也会随之好转,市场总资金量也会得到提升。”上述券商人士告诉新三板在线。 实际上,随着分层机制的临近,近期新三板市场的总体情况都有显著提升。根据股转系统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周(4月11日至4月15日),新三板成交金额达41.7亿元,较之前上周增加了51.19%,除此之外,成交股数、成交均价也都获得显著提升。 南山投资执行董事周运南称,分层只是基础性的政策,要让新三板发展得更好,还要看分层之后的配套政策,作为二级市场的新三板正式分层之后,大部分投资者会把目光放在创新层,但也不要忽略基础层,因为纳入基础层的企业未来或许就能进入创新层,投资者要会在基础层的企业里面“挖掘金子”。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