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达尔文当年有一个习惯,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发现与自己认知相悖的现象就会立刻记下来,而后再进行反复的思考。大概,这样的习惯,是他写就伟大著作《物种起源》的重要基础。 身为一名期货分析师,也可以以先贤为楷模。笔者虽然在前期的公开报告中一直看多,但也始终思考着空头逻辑的合理性。本文就以解答空头可能提出的疑问为脉络,阐述笔者对当前黑色系市场的理解。 钢铁行业不是产能过剩吗? 目前国内到底有多少钢铁产能,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被大部分人采用的钢铁产能数值在11-12亿吨之间。如果取11.5亿吨的中值来计算,2015年全年粗钢产量8.04亿吨,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70%。 一般而言,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若产能利用率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按照以上的标准,钢铁行业显然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钢铁去产能规划,在未来5年去掉1-1.5亿吨产能,则产能将回到10亿吨左右的水平,产量若维持在8亿吨,则产能利用率接近80%,回到正常值区间。不过这只是静态的测算,五年之内,粗钢产量可能会继续下降,届时钢铁行业可能仍难摆脱产能过剩的状态。 不过,我们要理解产能、有效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11.5亿吨的产能固然庞大,但按照钢铁资讯机构的数据,2015年的产能利用率均值为87%,若按照粗钢产量8.04亿吨推算的话,有效钢铁产能不足10亿吨。也就是说,在11.5亿吨的钢铁产能中,有1.5亿吨属于僵尸产能。我们一方面要对数据本身进行甄别,一方面也要考虑对钢铁产能过剩严重程度重新评估。 其次,产能过剩并不必然意味着产量过剩。根据调研数据,去年底停产产能达到了1.6亿吨以上,这与80%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基本相符。所以,虽然钢铁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但因为产能利用不足出现阶段性的供应短缺,也并非不可理解。那么,问题来了,目前的钢厂生产情况究竟如何? 利润不能刺激生产放量? 实际上,直到上周五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之前,市场上一直存在的一个疑问是:既然吨钢利润处于高位,为何钢厂开工率却并未明显上升?按照钢铁资讯机构的数据,4月15日,国内钢铁产能利用率为83.91%,仍处于低位。 我们将粗钢日产量与开工率、产能利用率数据相互对比发现:2014年全年粗钢日产量为225.5万吨,全年全国高炉开工率在89.82%、产能利用率在93.12%;2015年全年粗钢日产量为220.2万吨,全年全国高炉开工率在83.08%、产能利用率在87.43%。据此可以大致测算粗钢日产量与高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测算粗钢产量,2016年3月份,全国高炉开工率均值为77.32%、产能利用率均值为83.00%,对应的日产量在210万吨左右。根据钢协此前发布的旬数据,2016年3月份的粗钢日产量为212万吨。然而——4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显示,2016年3月粗钢日产量为227.9万吨,这一产量处于历史次高水平。 我们面临着日均15万吨以上的数据差异,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相信钢铁资讯机构和钢协的数据,他们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印证;一种选择是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个数据符合利润会刺激钢厂生产的逻辑。 不过,即使作为多头,坚信钢厂因资金、政策等因素而复产受阻,也不可忽视国家统计局数据蕴含的利空意味。 需求会持续扩张吗? 4月15日与粗钢产量同日发布的,还有反应需求端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数据。数据显示,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0.7%,较1-2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2%;1-2月同比增长3.0%。1-3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9.2%;1-2月同比增长13.7%。这些数据都是钢材需求回升的证据,而钢材库存(钢厂库存叠加社会库存)的持续下降,也可以作为需求好转的依据。1-3月份,钢材需求端回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更为关键的是,房地产数据的好转是否也反应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按照周期理论,这一波补库存的周期持续时间大概1年左右。也就是说,螺纹钢需求改善还将持续较长时间。而如果我们将房地产销售数据作为房地产开工数据的先行指标,并相信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房地产销售好转也持续了1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工、施工面积回升持续的时间也可以相对乐观。 总之,对于多头来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值得警惕的信号,需要关注供应端上升可能带来的压力;对于空头来说,则需要提防需求持续扩张并进而推高期价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