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LME3月铜依然保持强势状态,价格接近4月中旬的高位,但上档压力较大。从时间的角度看,二季度是消费旺季,同时往往形成季度性的高点,因为接踵而来的夏季是消费淡季。然而,今年似乎有些特殊,中国始终是全球经济颓势当中的亮点,重要的是近期美国经济又越来越显露出复苏的迹象。因此,铜市将在两股力量的争夺当中游走,即:需求淡季与经济复苏。其走势可能有别于往年,铜市有望进入多空交织的相持阶段。 一、消费淡季来临 往年进入5月份,LME铜基本处于弱势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全球金属的消费在夏季(6、7、8月份)属于淡季,而前期推动市场的力量又在减弱。 在今年推动铜市上涨的过程中,“中国因素”的表现尤为突出,共有三股需求性合力将其推升。第一是:特殊需求——国储采购。因国储海外订购30万吨精铜改变了当时极度利空的供求关系,奠定了这波上涨的初级阶段。第二是:实体需求——春季产销旺季。这似乎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几乎每年这个因素均提供给铜价上涨的动力,但在二季度动能会逐渐减弱。第三是:投资性需求——预期通胀因素而加入商品市场的多头行列。这是今年特有的一种投机现象,因为各国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在此,我们应当看到:国储补库的举措在当前价格区域已经停止;二季度生产与销售旺季逐渐过去,因夏季来临;只是投机性需求因为大量的游资和通货膨胀的预期依然存在。 从LME铜的交易状态看,伦敦库存持续减少,已至37万吨左右,为今年1月中来最低。由于取消仓单仍有7.6万吨左右,因而库存的下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为市场提供支撑。库存的下降主要是中国大量的进口造成的,不过5月份这种情况会有所变化。我们注意到: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已是连续两周出现增加,现为2.76万吨。这或许是大量进口与消费渐弱造成的,未来市场格局会是伦敦强国内弱。 二、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中国年初开始实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发挥效用,近期国内的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复苏。由于增加了国家电网改造的投入,精铜消费亦出现好转。 就美国而言,道琼斯股票指数出现了连续的上扬,原油市场亦呈现振荡走强的态势,这反映了美国金融市场最暗淡的时期已经渡过,经济衰退正在趋缓。尽管美国4月失业率仍高达8.9%(3月修正为8.5%),但经济复苏的曙光已经看到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状态与铜消费呈正相关,制造业PMI指数与金属价格亦有一定的相关性。PMI指数是基于对制造业企业的一系列变量的综合测量与体现,指数值高于50表示制造业活跃,低于50表示萎缩。从4月份各国公布的情况看,中国官方PMI在过去两个月高于50,2008年11月触及低位38.8,新订单指标尤其强劲,达56.6,出口指标自3月的47.5上升至49.1。美国PMI自2008年9月以来首次高于40,4月新订单指标显示5月PMI将进一步回升。欧洲PMI指数连续11个月低于50,4月指数为36.8,是6个月以来紧缩程度最低的一次。 三、全年精铜供给呈前紧后松之势 从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公布的最新数据看,2008年全球供给大约过剩36.3万吨精炼铜。其表现可谓泾渭分明,上半年铜供应紧张,而下半年铜供应过剩。 对于今年的情况,可能呈现相似状态。基于ICSG的数据,我们将对今年的产需做些推测。由于当前铜价远高于成本,精铜矿供应尚可,因而产量不存在下降的动机,保守估计今年仍维持去年的1847万吨水平。就需求方面,分析师平均估计今年料为下滑4.3%。如按下滑3%折算,全年消费下降为1756万吨,那么全年供求过剩将达到91万吨。去除中国收储的40万吨,过剩量亦将达到51万吨。 2008年我国的精铜净进口量为136万吨,估计今年将达到200万吨,增长47%,其增量部分主要是在一、二季度产生的。进口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正常状态下的进口量,预估为130万吨;二是国储要采购40万吨,其中30万吨已完成;三是因年初废铜短缺造成精铜用量的增加,这部分转化量估计为30万吨。后两部分加起来共70万吨,其大部发生在今年上半年,从而导致月度进口量的大增和铜价的巨幅上扬。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过度的进口和冶炼产量的正常,国内供给在下半年将变得越来越宽松。 综上所述,LME铜在消费淡季临近之际,市场有回落的压力。然而,中国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触底的迹象明显,又为铜市提供了向上的支撑。因此,在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中,铜市有望进入相持阶段,后期走势将取决于全球实体经济恢复的情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