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会晤,让低碳经济成为近期热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也确实是此次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的重要话题,双方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也在这一领域下了重彩。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这一态度无疑将提高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和环保板块的关注度。 新能源板块: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在奥巴马的首次访华之旅中,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双方最耀眼的成果。在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优先研究课题将包括建筑能效、清洁煤(包括碳搜集与封存)及清洁汽车。这些动作表明中美能源合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无疑给“新能源”板块带来利好预期。 新能源合作迈出实质步伐 联合声明表示,双方一致认为,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欢迎在今年七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宣布并于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正式签署的《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基础上,双方为推进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采取重要步骤。 中美双方最实质的合作则在于清洁能源研究领域,双方表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将为两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并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双方同意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两国各出资一半。优先研究课题将包括建筑能效、清洁煤(包括碳捕集与封存)及清洁汽车。 国元证券高级研究员周海鸥认为,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存在共同利益和巨大潜力。美国在高科技,尤其是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中国则拥有全球清洁能源最大的市场,且整体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对于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诉求更加强烈。中国有可能通过引进新能源高新技术,提高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个子行业中长期前景突出 受到政策面鼓励,最近几个交易日,新能源、低碳、节能环保等板块受到资金追捧。分析认为,从中期角度分析,新能源概念个股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统计显示,在过去的两个月沪综指上涨31.83%,而新能源概念股仅上涨2.37%,新能源板块存在巨大的补涨空间。 国元证券的报告表示,建议从政策制度、研发实力与核心技术、综合业绩水平等3个标准来考察低碳不同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受益较大、具有明确业绩增长预期的优势低碳行业。重点推荐的行业有;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电、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低碳子行业。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张帅认为,新能源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很大,看好四个子行业。第一是清洁燃烧,这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能源。第二是太阳能。明年的需求将会超预期,收入可能有60%到80%的增长,预测价格未来三年复合增长为4%。第三是储存电池、汽车电池。储存电池是智能电网非常重要的环节。第四是风电。 电动汽车领域或将率先展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美国和中国新能源合作互补性非常强,这次选择的电动汽车、建筑能效、煤炭三大方面,可谓是双方合作最能发挥作用的几大领域,中美双方在电动车领域有望率先开展合作。 联合声明表示,中美启动电动汽车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多数分析师普遍认为,关于电动汽车的数量化表述,将对新能源汽车板块形成实质性的利好。申银万国分析师王轶认为,这一推动力度是惊人的,而这些合作有可能包括(1)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组、充电站的通用产品和安全标准,(2)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3)贸易政策支持以保护全球性清洁汽车供应链。 中长期看好再生能源领域 虽然电动汽车领域将率先发力,不过分析师认为,考虑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以及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新能源板块中长期的热点必然在再生能源和核能领域。 随着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的启动,将就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在设计和执行实现这一远景所需的政策和技术手段方面进行合作。申银万国的报告认为,这一伙伴关系将加速利用中美的可再生能源,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快速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同时,可再生能源离不开大电网的智能化,相信智能电网领域,在IT技术、新材料、自动化、智能电表,以及技术标准化和实物贸易中,双方将展开广泛合作。 在核电方面,中国和美国都是核能利用大国,而核电是短期内最能替代煤电的发电方式,未来中美在这里领域的技术引进、合作、合资和贸易必将得到加强。 国元证券的报告认为,当前多晶硅产能“过剩”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需求大幅下降,显得供大于求,而不是真正产能的过剩———离15%的目标还很远。预计全球光伏产业将逐步回暖,在内外双重激励下,将在2010年后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在风电和核电领域,国元认为。风电上网问题如得到圆满解决后,风电场建设、风电运营商会有许多业绩上升空间。 环保板块:期待哥本哈根会议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次中国行中,中美双方在环保、新能源等绿色经济领域达成的一系列重头合作。分析师认为,考虑到12月举办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政策驱动,环保相关板块将会持续走强。从披露的三季度业绩看,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同比、环比双双增长。 哥本哈根会议推动减排 即将在12月举办的哥本哈根气候议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分析师认为,受事件驱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低碳经济板块四季度跑赢指数是大概率事件。 大成基金认为,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随着12月份哥本哈根气议的召开,低碳经济相关板块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应该是最主要的投资主线,因为低碳经济本身的直接目标就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 长江证券分析师鲁瑜认为,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召开有关低碳经济的会议上,美国有可能会签订《京都议定书》,进而刺激美国相关板块,联动国内板块发力。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提倡新能源政策,所以有可能会在今年签约。即便最终不签,关于会议的一些预期,也会带动一些相关个股的炒作。 中信建投的报告称,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的三条投资主线。低碳经济的直接目标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由于新能源在能源中占比很低,短期内对碳减排的实质性贡献有限,而“节能”和“减排”路线对碳减排的实质性贡献更大。 节能环保未来十年年增四成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近日发布《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计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和其它环保行业至少有2万亿元左右资金缺口需要填补。 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每年资金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和其它环保行业至少有2万亿左右资金缺口需要填补。以目前每年1000亿元的投资和预期每年2000亿元的缺口填补资金测算,2010年投资基数为1000亿元,截至2020年累计投资30000亿元,则节能、新能源和环保2010-2020年投资CAGR为40.51%。 国元证券研究员张晓辉表示,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7900亿元,预计到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中国将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着力从四个方面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国元证券的报告认为,环保行业成长空间巨大,2003-2007年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长18.2%,CO2减排将成为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全国仍有约1/4的设市城市和近80%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需投资3320亿元;2000-200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年均增长11.2%,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17.2%。此外,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广阔。资源化利用如再生水、污泥发电、垃圾发电、煤矸石发电、秸秆发电等均属于重点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型产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保板块存在两大成长动能 金百灵投资秦洪认为,节能减排产业概念股目前存在两大成长动能,包括环境政策的压力、以及政策的推动。首先,环境税等政策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压力的增强,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近期环保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曾多次在会议或讲话中提到要研究开征环境税,一旦开征环境税,必然会推动着相关企业加强节能减排设备的投入,有利于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这也得到了海外市场的佐证,比如碳税让挪威部分经济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20%以上。这些成果都是节能减排产业的功效。 秦洪表示,二是财政政策的扶持与引导。由于节能减排主要靠政策的引导,因此,通过财政投入来引导企业加强节能环保设备的应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新增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达2100亿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5.25%;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占总投资9.25%。这些投资可能应用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从而通过财政投资的方式刺激节能减排产业的拓展,这从合加资源、海陆重工等相关公司的合同订单中可窥一斑。而且,节能减排对企业本身也会形成一定的作用,在经济利益面前,也会加大节能减排设备的投资。 减排、环保受益低碳概念 秦洪认为,节能减排产业大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设备产业公司。二是环保产业公司。包括污水处理、固废弃物的处理等,此类个股目前在A股市场并不多,主要以合加资源、创业环保等品种为主。 秦洪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积极关注三类公司的投资机会。一是碳排放受益的产业概念公司;二是节能减排设备产业。因为下游需求的增长,未来的业绩也有望出现大幅飙升的态势。三是环保产业,其中固废弃物的处理业务前景最为乐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