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禾网21、您擅长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请问您是如何将两者相结合的?您怎么看待基本面分析? 王睿睿:宏观分析,除了需要懂得数据影响力度和政治经济的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合理的思维逻辑的能力,否则不要说过滤市场上的干扰因素,也不懂领导层释放的实质性信号。最近,美国就业市场在稳健复苏中,失业人数连续十几个月在30万人以下,但联合制造业指数和CPI等多个数据一起看,会发现美国经济确实在复苏中,但是幅度并没有那么强悍,所以早期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放缓,早期美元多头情绪受打压,市场是否会趋于理性而位于高位盘整区间?这都值得思考。依靠宏观分析判断完趋势后,就需要利用技术分析找到合理的价位,这样成功概率会更大,赢损比例才会更趋于合理。 很多同行曾和我说我们得到的数据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劝我不应太痴迷宏观数据,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用法,我看数据是为了选择宏观面相对应的行情去做。现在的美元宏观数据面短期我偏向震荡,长期看涨,那我在美元下跌的时候选择休息,等美元每次震荡到区间底部的时候做震荡上行的走势,避免和宏观面做对立的行情,这样即使有时进场点位不太有利,趋势正确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有机会离场。以前我就很贪心,多空都想赚,结果是自己经常被市场所困导致亏损。 另外,我用宏观数据分析是为了区分市场目前是震荡市或趋势,若是趋势,持仓周期毫无置疑延长,有时长达几个月;如果判断为震荡市,那持仓周期或会缩短至几日;有时候无法判断,则会是更短的周期,进场几个小时发现不对可能就离场,不用那么死板,当然就容易踏空,但只要大趋势没踏空就不会影响整体操作,毕竟从客户考虑,安全是第一首选。 七禾网22、据了解,您曾痴迷于技术分析,但最后因技术分析又搭上了前几年的盈利,请问当时那波亏损是怎么造成的?您是以何种心态去应对亏损的?您又是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的? 王睿睿:最早我并不懂技术分析,一开始就是看新闻,也会听一些前辈的布局建议,因为不懂所以小心,把头寸做得比较合适。2005年初外汇市场就走单边行情,所以赚钱也相对容易。就因为赚得太轻松,虚荣心和成功欲得到满足,自我膨胀的结果可想而知。2008年开始一路暴跌,而我恰好又做对了行情,自我优越感更甚,但到2009年就开始亏损,直到2010年我专职做交易后才开始有所反思。 2011年,朋友看我技术点位切入不好,所以开始教我技术分析。因为老师教导得很好,导致我学习了技术分析后重新找回当时的自信,贪婪地多空都想做,主次趋势都想抓。之后开始不停地进行交易,并且把区间越缩越短,甚至只看1分钟图形就做,如同一个赌徒般走火入魔地进行高频交易,我称之为“病态式交易”,以后我会逐步和大家交流如何走出这样的“病态交易”。大家知道高频是没有安全性的,结果不仅把之前的盈利全部吐回去,还把亏完自己全部的积蓄,有两年基本上是处于破产阶段,财务告急!加上家人的不理解,我最终举目无亲时开始了真正的反省。原来我不止是在和市场竞争,是在和自己进行竞赛。 合理的投资体系: 1、首先要纠正个人的投资理念,明白——你在市场上想得到什么; 2、利用宏观经济面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 3、学习技术分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出场点; 4、把握自己心理弱点和个性缺陷,规避它们会对交易产生不利影响; 5、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规律。 围绕多个层面平衡自己的投资价值观展开学习,独立定制自己的投资体系,你越了解自己,越能定制出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投资是一个漫长的修身养性的过程,很多人都会遇到瓶颈,无法突破就是无法超越自己,能做到接纳自己的缺陷再突破它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诱惑丛生,所以我们自己就要订好某些确定性的规范,比如交易系统的进场条件、交易纪律的执行规范,甚至是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我自己就很明确规定了一些操作底线,一旦违反,不管是多么暴利的诱惑我都不会涉及,因为会让我无法心安,更不可能冷静客观地在市场生存。从过往的经历我也确认过对比短期暴利诱惑,我更应学会的是如何在市场防守以备将来更稳健地出击,或者说是学会如何在市场长久生存的能力。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不要去追求短期利润的诱惑! 切记不可少有成就就固步自封,我接触了很多大师级的基金经理和优秀交易员,资历越高的大师,人格上越谦虚,也愿意帮助其他人。在此非常感谢我职业生涯中所有的良师益友! 七禾网23、十余年的外盘交易经历中,难免会遭遇亏损,这十多年您的交易心态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王睿睿:这十多年基本上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初如市场少有获利产生的喜悦,导致自我膨胀,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而轻率加大仓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基础知识的薄弱以及对市场认知的错误导致的亏损,失败带来的是对于市场的恐惧,怀疑、焦虑、甚至是自我否定。大部分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即是认为自己对市场基础知识了解不足,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在市场获利的信息,追求别人获利的办法,不管什么指标、模型、系统,都照单全收,也不管自己是否能够消化,是否能够运用得当,如饥似渴般地吸收各种养分。随着市场的验证,却发现学的越多,矛盾越多,还伴随更多的损失。聪明的投资者开始反思,冷静过后才发现太多指标出现的信号反倒相互干扰,简单实用的无外乎就那几种。交易者经历了第一个阶段,过滤完所有的技术指标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组成最初的交易系统。 此时经历第二轮的循环,部分交易者深陷在“修复后再次获利的喜悦——自负导致的亏损——亏损后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的状态,反复经历几轮循环,能完全明白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才算真正的突破,而这只能靠交易者自身的一个领悟。 突破第二轮就会进入交易的第三阶段,在交易心理、交易布局、资金管理等都进行合理的管控,就真正成为一位合格的投资者。 不难发现我们在每一次交易中的心理变化是多么的明显,但最终去总结的时候却又总是那么难以表达,问题在于每一次经历的貌似相同却又不同的经验。每一单交易,不可避免会出现基础知识、风险控制、交易心理三项原则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的交易计划从产生到执行才算完整,不管结果的产物是盈利或者亏损,但若每个单一的过程都严谨执行,交易的结果理应是让投资者愉悦的,即投资盈利。 七禾网24、每个行业有自己的“圈子”,投资初学者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己的交易朋友圈,得以认识各类良师益友向其学习,而您却认为交易圈应根据操作风格进行加减,请问您觉得交易圈的加减对交易者有何好处?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加减变化? 王睿睿:初学者确实需要扩大自己的交易圈,不管是技术派,还是宏观派,或是量化交易者等等,基本是前辈都可以多多接触,这样才有更多的案例得以借鉴,才会学习更多关于交易的本质。但在经历过第一轮的“盈利——亏损——焦虑——学习——实践——再亏损”后,也就是所谓的瓶颈期,你就需要对所有的“良师益友”进行对比和优胜劣汰,和你自己投资理念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继续接触才能相互提升。打个比方,做宏观趋势的投资者持仓时间较长,哪怕很小的区间也会在几日甚至几个礼拜的周期里布局,如果他和做日内短线看5/15分钟的大师交流,他们不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我自身就深有体会,曾经和朋友因为交易理念不同争相辩论,结果不欢而散。 精简过的交易圈会让熟悉的交易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学习也需循环渐进。如同小学生去听大学讲师的课,即使大学教授非常有耐心放下身段,才能让你似懂非懂,可能内心已经否决了他的理念,也同时放弃了很多未来的机会。所以初入市场的新手去听很多交易大师的交易理念,很多是理解不透的,即使人家分享自己的交易系统,你不懂得跟随市场波动调试数据,最终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了。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这条道路没有尽头,很有名的交易大师听到好的观点,也表示需要回去研究后才能给出确切的建议,很明显他们严谨慎行。 七禾网25、3月份,AlphaGo和李世石的的围棋人机大战引发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最终AlphaGo的胜利让投资者感到量化投资的“小宇宙”再度爆发,而且外盘的量化交易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您是怎么看对量化交易的? 王睿睿:量化交易必然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程序是人为设计的,虽然过滤了很多干扰因素(尤其是人性的兴奋和恐惧),但指标是死的,震荡市的时候指标可用度很高,那么程序设计得比较合理;可是在趋势行情的时候很多指标就会显现出滞后性,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时还需要人为去调整。如果交易员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兴奋、恐惧、自负……我个人认为人工交易的获利空间更大,所以未来我会考虑人机结合,但不会完全依托机器。 七禾网26、境外投资环境更加成熟,大多为机构参与者,请问您是如何应对国外激烈的竞争环境的? 王睿睿:机构的确在资金上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国外团队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也非常强悍,特别是团队配合的默契程度。我目前属于小散户的游子,对于小资金,我的优势更灵活多变,也无需向上级请示操作,但是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我需要伙伴和团队的力量。 当然我也正在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一支自己的团队,但是由于交易理念的不同,我试过强强联手得到却不一定是更强的结果令我非常头痛,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单打独斗走过来的,可能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这方面需要向成熟的机构靠拢。 七禾网www.7hcn.com 张文慧访谈整理 2015-4-12 七禾网真诚欢迎各类正规产品登记净值,参与七禾基金奖的评比,联系电话:13757164975/15757152829/15757152837 七禾网注:成绩代表过去,未来充满挑战。 想要更便捷、更高效、更实时地了解高手访谈、交易心得、高手活动、交易培训、招聘信息、基金产品等,就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吧,平台号“www7hcncom”、中文名“七禾网络”,或者直接登录微信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