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11月23日电---2006年中国国务院一纸通知判定国内汽车业产能过剩,将各大汽车厂商的扩张冲动压制下来;时隔三年,形势已完全逆转,国内汽车业的超预期成长,令许多厂商今年来再祭扩产大旗,而这股扩产潮明年估计还将延续. 业内人士指出,德国大众等大厂已先行一步在中国实施扩产计划,他们在中国的合资夥伴,例如上海汽车,东风汽车等自然亦需同步投入.这些合资车厂在近几年的车市热浪中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因此这一轮扩产潮中,中外双方的资本开支压力都较轻.不过在未来投产初期,大量折旧的摊销将影响车厂毛利,可能会拖累公司业绩. 东方证券分析师秦绪文指出,"目前是结构性过剩,自主品牌产能还没吃饱,而主要的合资厂今年产能排不过来,比较被动,大家都会想办法来消除瓶颈问题." 扩产潮亦将给未来两三年的国内车市带来隐忧.他表示,一般而言,建设一个新厂需要24个月,所以今年起新建的车厂,如长安汽车的重庆第二工厂,基本上要在2012年前後建成投产,届时各车厂新增产能集中投放,市场竞争将会较为激烈. 今年中国汽车业预计将同比成长约三成,达到1,300万辆,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一,业内普遍预计,明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继续增长10%以上.美国福特、德国大众、宝马等国际车厂已先後宣布中国扩产计划. 而在本周召开的广州车展上,丰田、通用汽车等不少厂商虽预计其明年中国销量增长放缓,但仍预计增幅将超过整体市场10%的预估增速. **欧美车厂先行,日系跟上** 虽然北美等发达地区的汽车市场目前仍受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摆脱困境泥潭,但中国车市今年在小型车税收优惠政策等的刺激下迎来了一个井喷期,令大多国内车厂措手不及,年中时消费者需要等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提车.一些车企在高峰时只能采用三班倒方式来渡过难关,乃至国内汽车质量问题频现. 华晨集团一位高层日前曾感叹,产能瓶颈令公司错失今年来的大好形势.因其沈阳工厂内,中华轿车与宝马轿车共用一个涂装车间,"即使其他工序有富裕产能,但涂装工序跟不上,也是白搭." 宝马已宣布与华晨中国汽车的母公司--华晨集团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扩张产能,现有沈阳工厂的年产量将在明年底由目前的3万辆增加至7.5万辆.双方计划在2010年建设第二家工厂,预计该厂的年产能将达10万辆. 市场人士表示,国内德系和美系车厂已普遍感到产能紧张,所以今年来已先後宣布扩产计划,而日系车厂中,丰田和本田(7267.T: 行情)等经营策略一般较谨慎,尚未有大幅扩产动作;但面临产能即将吃紧的现状,估计明年也会陆续加入扩产大军. 国内第六大汽车集团--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此前表示,其与本田可能于明年启动扩产,广汽与丰田的合资企业估计到明年下半年也可能讨论扩产计划. 不过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欣指出,"目前国内车厂甩开膀子看,可以做到(合计)每年2,200万辆,若以合理产能利用率65%来看,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缺口." 不过他说,在一些车厂扩产的背後,也可能隐藏着地方政府希望拉动当地投资的意愿以及部分车企努力扩大规模,以免排名落後的"小心思". **大多合资厂"不差钱"** 大部分合资车厂在国内发展形势良好,截止10月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厂有七家是合资公司,而上海汽车的三家合资公司占据前四席的三席.在这一轮车市大热潮中,这些合资大厂获得大半利润. 秦绪文指出,"这几年大家都赚得不少,折旧加上滚存,足以应付建设新厂的需要."可以提供佐证的是,即使是此前一度陷入破产危机的通用汽车,今年亦启动了其与一汽集团的合资计划,按通用高层人士的讲法,通用中国的利润已足可以支撑其中国业务的扩张动作. 北京一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大规模扩产基本以民族汽车企业为主,合资厂商的扩产计划会是渐进性的,对其资金压力不会很大,如上汽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20%的规模,公司除非做5-10年的规划,才会计划产能增长50-80%,分摊到每年就会平稳很多. 他说,"基本都是原来就有的基地再扩产,成本要低很多,相比之下,小厂商扩产规模可能是1-2倍的,他们的投入会更多."这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在三季度增持了汽车业配比. 有券商人士预计,在国内汽车股中,福田汽车的筹资压力最大,因未来几年其需要投资100亿元左右大举扩张;而刚收购中航工集团哈飞和昌河等汽车企业的长安汽车,为消化这些收购资产及应付原有产业的扩产需求,亦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至于汽车股的业绩,秦绪文指出,在扩产期间,由于存在大量的银行贷款,会给上市公司带来额外的财务费用;而在建成初期,亦有不小的折旧需要分摊.不过待产能逐步发挥出来後,并且汽车市场仍保持健康的话,那新产能将是公司新利润增长点.(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