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问题影响着数十个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破坏着经济的增长。在国际上,产能过剩明显加剧了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压力。”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11月26日在北京表示。 当天,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了其首份关注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问题的行业性报告——《中国产能过剩研究——成因、影响和建议》。这份60页的报告由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共同完成,详细分析了中国六大核心产业目前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着重研究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六大行业产能过剩最为突出 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原本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在钢铁、铝、水泥、乙烯、炼油、风电这六大行业,问题尤其明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本月20日就表示:“在某些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常规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在投资中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欧盟商会的这份最新研究报告,中国的钢铁产量目前居世界第一,超过了美、俄、日三国的产量总和。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中国的钢铁产能为6.6亿吨,而产量为5亿吨,需求仅为4.7亿吨,过剩产能估计为1~2亿吨;而在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钢铁产量下降了20%,中国的同期产量却上升了15%。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亚洲区总裁常博逸表示,今年美国对钢铁的需求将会下降37%,全球的需求将下降15%。他还表示,在美国和欧洲,尤其是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汽车的产能过剩问题很严重,但在中国,这方面问题不算突出。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欧盟商会的这份研究报告,以下几大因素促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高储蓄率,尤其是国有企业留存收益导致的高储蓄率;美国需求的骤降导致中国出口需求急剧萎缩;中国国内消费不振;经济增长的资本密集度太高,而非劳动力密集;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大量信贷的出现;地方政府过度吸引投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行业地方割据。 产能过剩使中外贸易更难做 该研究报告认为,产能过剩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不良贷款的累积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根据这份报告,产能过剩带来的国内影响首先是:企业会被迫大幅降低成本,以保持利润率,因此会导致“国家法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无视环保、健康、安全标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赚取利润”,“通过降低报酬来规避劳动保障法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此外,某些行业内的过剩产能导致了公司利润减少,用于研发的资金也随之缺乏,由此阻碍着中国的行业创新。 该报告同时表明,产能过剩带来的国际影响,主要是使中外贸易关系更加紧张。由于欧美各国的储蓄率上升、进口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压力以及反倾销案的层出不穷。伍德克认为,2010年,会有比2009年更多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出现。 中国欧盟商会为什么要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到底与欧洲企业有着怎样的利害关系?当记者问及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对欧洲在华企业的影响时,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这样表示:由于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几大行业中欧洲企业并不多,而且即使有也是着力于高端市场,因此,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对欧洲企业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不过,即使如此,欧洲也会减少在相关领域的投资,以免使供应进一步过剩。 欧盟商会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何继续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欧盟商会的研究报告在总结了上千家欧盟在华企业的意见和经验后,对中国提出了这样一些参考建议: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确保新增投资更关注于“智慧型”投资,而不只是投资额的积累;通过鼓励行业竞争,促进服务行业的活跃发展;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创建一个更为平衡的资本、能源及原料成本体系;加强中央行政机构(如环境保护部)对国家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及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遏制力;增加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政府开支,提供社会“安全网”,从而鼓励家庭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激励中国企业增加研发开支;促使人民币缓慢升值。 伍德克还特别表示,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在欧美相对简单些,因为有一套已经非常成熟的法规和机制存在,问题企业只要根据规则去进行并购、破产或整合即可。但在中国,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即使中央政府看到问题所在并且致力于解决,一些举措的具体实施也变得较为复杂。有分析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就得以解决,国际社会应做好长期面对这一问题的准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