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中国碳减排承诺将推动石化产业技术投入升级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11-30 15:04:34 来源:易贸资讯

中国政府近日宣布,为应对气候变化,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业内人士认为,节能减排并非新命题,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早已是共识。中国在世界影响力日盛的情况下,有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中国的整体石油消费不会因此减少,但国家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投入会明显加大。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气候与环境政策专家齐晔博士在接受易贸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承诺碳排放指标是基于两点:一个是国家需要通过节能减排,转变增长方式,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愿意跟世界各国一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观是我们的一贯思想。

据经济分析师介绍,中国多年来一直都在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清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近期定调的三大工作要点 -“防通胀,保增长,调结构”,也表明国家加强梳理产业结构的决心。只不过,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一些步骤。由于中国经济过去一直是出口拉动型,世界经济形式良好的时候,高能耗的过剩产能能够被外需消化,所以问题不是很突出,国家在治理方面的力度没有被放大。而金融危机使得外需下挫,传统生产方式受到挑战,高能耗产业的过剩局面就异常突出,而治理起来又更加困难,因为此时必须考虑内需中的投资,过分抑止会伤害整个经济。

经济分析师又认为,中国做出承诺是一种良好姿态,符合长远战略。作为世界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不承担减排责任对中国的世界形象很不利。毕竟地球是全人类的,保护环境是每个国家的义务。减排对自身也有很大好处。国家多年来也一直在探讨低碳发展战略,包括研究通过征收碳税等环境税来保护环境,达到减排效果,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外在这方面比国内先进很多,中国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环境代价。

针对提出碳排放降低40-45%这一具体指标,齐教授认为,这个数字实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说,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减排目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个目标到今年6月底已经实现了13%,完成另外的7%还剩下1年半时间。这个能耗指标转为碳强度,大概相当于到2010年底减排22-23%。 今天提出到2020年降低40-45%,就是说还用10年时间完成20%左右的减排指标,“从意义上来讲,实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齐教授还指出,发展低碳经济,要有公共资金投入,这些投入不但有可能拉动经济,而且会绿化GDP。

行业石油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石油消费不会因此产生太大变化。据易贸咨询旗下专业从事能源行业研究的息旺能源的预测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耗中,煤炭占到68%左右,石油和天然气占22.6%,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约占9.4%。2009年能源消费的显著特点是,煤炭、石油的比重明显下降,合计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清洁能源——天然气、水电、核电的消费贡献明显上升。齐教授指出,未来中国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进一步增长,但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会远远高于化石能源。

“国家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15%。从目前的9%提高到15%,就是说还有6%要增长。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转换成绝对量就是成倍增长”,齐教授说。会实现目标,国家也出台了系列鼓励措施,发展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快。从2006年到现在,风能方面,装机容量每年都在以100%的速度增长,”他说。

做出减排承诺,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实现。专家认为,未来中国会大力推进能源清洁技术,尤其是对能源大户煤炭的清洁,提高经济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在成品油方面,会加速油品升级,如北京目前已经在推广使用国IV标准汽油。齐教授说,未来10年中国会大规模进行清洁技术如CCS的研发,示范和推广等等。

不过,专家又认为,未来具体会又哪些措施和相关政策来实现减排目标还不好说,实施的时间和效果如何也很不确定,一切都要看经济形势,因为减排首先就必须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转型及环境保护力度强弱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做。齐教授表示,国家在碳税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按照研究出来的方案,实施时间也是2-3年以后的事,目前暂时还没有具体政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