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渐渐远去,2016年如约而至。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期货市场而言,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展望未来是为了更扎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新年伊始,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就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面临的深刻变化及新的一年协会工作重点等业界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期货日报记者专访。 期货经营机构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期货日报: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步入创新、发展、变革的新阶段。2016年新年伊始,先请您对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做一个总体评价。 刘志超:2015年是我国期货行业创新发展取得较大进展的一年,也是期货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经受了考验的一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期货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14年9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下称《创新意见》)以来,期货行业的创新活力逐步释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5年中国期货市场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期货行业在巩固推进经纪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风险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场外衍生品、跨市业务、跨境业务等新的业务模式初步形成,服务业态逐步得到发展,期货经营机构业务规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2015年,国内期货市场新上市2个商品期货、3个金融期货和1个金融期权品种,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总数达到52个。截至2015年11月30日,150家期货公司总资产4506.74亿元,客户保证金3644.49亿元,营业收入215.95亿元,净利润56.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1.65% 、44.48%、36.83%和74.55%。2015年全年,我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5.7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554.23万亿元。2015年上半年,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约占全球的53.2%,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净资本达563亿元,净资本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达12.5%。 期货经营机构坚持创新发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在2015年股票市场异常波动和商品市场巨幅振荡的过程中,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公司严控风险,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期货行业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得到了检验。 当然,在看到期货市场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期货行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各项创新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合规风控意识与制度建设尚不健全,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在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中,期货行业虽然未出现大的风险事件,但也暴露出了合规风控方面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切实提升对跨市场风险的研判与处理能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提高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将是协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积极落实《创新意见》,加强风险防范和投资者保护 期货日报:近年来,协会职能不断丰富,在推动期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您简要谈谈协会2015年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 刘志超:2015年,协会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创新意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条底线”工作思路,在督促期货业坚守合规风控和投资者保护两条底线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围绕提升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入推进落实《创新意见》,积极推动期货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业务,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风险管理服务。积极推动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扩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稳步推进场外衍生品业务,联合发布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交易商品定义文件(2015年版)》及场外商品远期、互换、期权等交易确认书。探索推动跨境跨市业务。研究推进期货业“互联网+”行动,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期货、现货行业的交流合作。支持期货公司充实资本,制定发布了《期货公司资本补充指引》和《期货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则》。 二是围绕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律管理,积极维护期货行业的健康稳定运行。开展了自律规则的废改并立。积极应对市场异常波动,加强对期货经营机构业务情况的日常监测,督促相关救市措施的有效落实。围绕股市异常波动进行深入反思,配合证监会对程序化交易和场外配资、外部接入系统进行清理工作,维护资本市场发展大局。初步建立事中事后自律管理机制。 三是围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创新投资者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机制。配合证监会起草《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为投资者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以申请首批证监会(国家级)互联网投教基地为契机,开发建设了互联网投教平台——期货投教网。整合行业资源,成立“期媒投教联盟”,建立行业投教协作机制。探索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和建立微信平台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开展投资者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是围绕优化期货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强研究规划和培训交流,切实提升服务会员和行业发展的水平。积极配合推动期货立法工作,研究拟定期货业发展规划,通过分析师论坛、深圳国际期货大会等,积极开展境内外交流,通过中德衍生品论坛、LME市场年会及培训等机会,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持续推进行业信息技术建设,广泛开展行业交流与宣传。 五是围绕落实监管转型要求,进一步加强会员管理和自身建设,优化协会工作机制和作风建设。 期货公司资管规模逼近1000亿元 期货日报:请您具体介绍一下2015年期货公司创新业务开展情况。 刘志超:自2014年12月《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试行)》发布以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稳步发展,主动管理能力有所提高,服务现货企业、机构客户的模式、策略更加多样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得到了拓展。为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协会先后发布了《关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试行)〉实施相关问题的说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等规则。截至2015年11月底,共有122家期货公司具备了资产管理业务资格,83家期货公司办理了业务登记备案,资产管理计划3353只,业务规模940.16亿元,与2014年年末的1183只产品和107.42亿元相比,总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5年,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发展较快。风险管理公司积极探索期现结合的“交易商”模式,在服务实体企业特别是服务中小微和涉农企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比较可行的业务模式。例如,通过仓单质押、仓单返售等方式解决企业资金匮乏难题;通过“基差贸易”+“点价中心”的业务模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原材料库存压力与资金成本,开拓新的贸易渠道;利用“二次点价”、“复制期权”等手段提供“保底价订单农业服务”,缓解农民“卖粮难、卖价低”难题;与保险机构进行合作,通过“保险+期货”的方式,解决农业保险的风险对冲问题,探索为农产品目标价格管理提供风险管理方案;通过设计开发场外期权、互换等衍生产品,针对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库存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共有49家期货公司设立了50家风险管理公司,42家公司完成了开展试点业务的备案,其中2015年有17家公司新设立备案,9家公司新增备案试点业务。 期货日报: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行业对2016年充满了期待。协会2016年主要有哪些工作思路和安排? 研究制定创新业务负面清单 刘志超:2016年协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紧紧围绕提升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这一中心任务,督促会员牢牢守住合规风控和投资者保护两条底线,探索构建自律管理的新机制,引导会员围绕主业开展创新,推动期货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具体有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对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规划引导,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围绕主业深化创新,进一步提升全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研究制定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规划,继续推动深化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拓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全面提升期货业跨界跨境服务水平,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宣传期货市场功能作用。 二是加快建立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新机制,研究制定创新业务负面清单,进一步引导全行业强化风险底线意识。完善自律规则,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常态化的自律监测检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自律监管,加强诚信合规建设与自律惩戒;继续做好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创新投资者教育的方式方法,持续督促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和投资者保护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业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外部接入系统;加强会员分类管理和服务。 三是顺应行业创新发展和监管改革的新形势,加强对协会自身发展的研究规划,进一步增强协会工作的前瞻性和专业性。研究拟定协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协会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步骤;深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改进协会作风建设;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强化制度约束和执行力,改进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管理机制。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