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期货,其实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的涵盖面是很广的,一个品种国际国内的供求关系,它的种植模式,相关品种的情况,还有这个品种的独特特性等。比如大豆是喜生地的,一亩地种大豆,第一年能收300斤左右,第二年只有250斤左右,第三年可能只有150斤了,即使施肥改善的也有限,当然,东北的黑土地肥力好,可以勉强连续种,但山东和其他地方就不行了。 因为大豆喜生地,所以最好要轮作,在北美,基本上可以做到轮作(大豆和玉米的轮作),在中国则无法实现轮作,靠的是人工提升土地养料,在南美则是靠不停地放火烧森林获得新地(南美的灌溉设施最差,放火烧林得来的耕地,少有水利设施)。 其实我一直有计划到美国、南美去实地看看那边的大豆种植、生产、收获情况,了解那边的生产条件、农场设施、农场经营、各类成本、政府补贴等情况,只是因为我是个农民,在语言方面和其他方面受限太多,实地考察的事可能比较难实现。若能实地考察,信息的真实性就更有把握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比别人给的信息更有效。 虽然去美国实地考察去不了,但去东北还是比较方便的。从2012年7月28日开始我到东北大豆产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 这次考察,我主要确认或了解到了以下六方面的信息: 1、东北大豆播种面积下降30%左右。 2011年底我的预期是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减少30%,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一预期。大豆产量一亩多则400多斤,平均在200—300斤。由于大豆单产低,单价也不高,大豆种植收益相对于其他作物被不断压缩(玉米、水稻是相对高产作物,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斤,水稻更是在1300斤以上),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降低。大豆、玉米、水稻比较来看,水稻的种植成本最高,玉米次之,大豆最低,但是水稻的收益是大豆的3倍左右,玉米的收益也是大豆的2倍左右,综合来讲大豆的种植效益最差。就黑龙江地区来讲,2011/2012年度大豆播种面积在300多万公顷,西北部面积减少1/3左右,东北部面积减少更多。另外,我从种子经销商处得到的信息也是,玉米种子越来越好销(2012年甚至玉米种子卖到缺货),大豆种子则销量下降。
2、豆粕消费量保持旺盛。 我从压榨企业和豆粕贸易市场了解到的信息是,2012年上半年豆粕的消费量高于上一年,并且需求持续保持旺盛。一方面生猪存栏量一直较高,饲料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水产养殖的饲料需求和往年相比有所增长。 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数据,2012年第二季度,生猪整体供应量高于去年同期,季末存栏量达4.6亿头,同比上涨0.3%,能繁母猪存栏4930万头,同比上涨4.4%,生猪出栏量达1.7亿头,同比上涨7.2%;猪肉产量达1272万吨,同比上涨8.4%。(到了8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再次攀升至4.66亿头左右,环比增加0.9%,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959万头左右,环比增加0.4%。) 3、豆粕现货价格比期货高。 几个月以来,我从豆粕第一线市场了解到的现货价格一直比期货价格高,到了8月21日22日,价差进一步拉大,标43豆粕(含蛋白量大于等于43%、符合期货交割标准的豆粕)现货价格4500左右,而期货价格只有4100左右,现货比期货整整高了400元。 价差的拉大,一方面说明现货市场豆粕供应紧张程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说明空头主力在期货上压制价格,并且空头力量依然比较强。 4、国家抛储压制价格。进入8月,国家开始40吨、40吨的抛储大豆,这对大豆和豆粕的价格有所压制。温总理制定大豆收储、抛储政策还是相当好的,如果前几年没有保护价收储,大豆可能就没人种了,2012年的豆粕价格可能早就到6000了。 5、大豆压榨企业利润普遍不好。长期以来,受进口大豆成交较高、国家调控豆油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大豆压榨利润一直在盈亏线附近波动,即便有盈利也不多。黑龙江九三油脂2011年一年的销售额200亿,但净利润只有9000多万,利润率不到0.5%。全国的油脂企业2011年压榨利润很低,2012年截止到8月大豆压榨利润有所好转(国产大豆压榨好转程度好于进口大豆压榨),但利润依然偏低。
2012年8月21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6、玉米年度积温下降 大豆年度积温上升 2012年春天,东北大豆播种期间,部分地区降雨有限、土地干旱,一直到6月初,由于土壤偏干,那些地区大豆的初期生长条件不好。在嫩江地区,我看到地里的大豆长势还不错,但这些大豆遇到了春季干旱,籽粒不饱满(其他地区没有干旱问题,大豆长势不错)。 做农产品期货,必须关注天气,而关注天气还有很多细节因素,不少人认为天气就是晴雨旱涝,确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还有一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并且考虑的时候还要结合特定农产品的属性。大豆和玉米对“积温”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积温”不够,产量就会下降。种庄稼就像烧开水,必须要“积温”足够,如果不够,水就烧不开,“火力”大(温度高)则水烧开得快,“火力”小则水烧开得慢。 自己种地的农民,会有这样的常识,一亩玉米地,芒种以后,晚种一天就少收5公斤,如果晚种10天则要少收50公斤。大豆、大蒜、棉花等也是雷同。我记得有一年东北的玉米在五一节过了以后才种完(本应该在五一前种,但那一年倒春寒非常严重,五一前地还冻着没法耕作),结果当年的玉米单产下降,质量也下降。 关于大豆,还有一种说法,“伏里豆,收了也不厚”,意思是说:在三伏天种的豆,收成不会好。原因就是,大豆本应该在夏至种,如果推迟了半个月或更久,虽然能成熟,但收成会差很多。这就是大豆“积温”不够导致减产的原因。 判断大豆丰收不丰收,产量能有多大,“积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正常播种的,还是晚了一些天播种的,当年的温度偏高了,还是偏低了。“积温”充足的大豆收得多、等级高,“积温”不足则收得少、等级低。 在东北地区,积温是制约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从往年来说,黑龙江一共分为六个积温带,第二、三积温带大豆、玉米可以轮种,第四、五、六积温带以种植大豆为主,因为和玉米相比大豆是喜温并且耐寒作物,玉米生长需要的积温更多。但近年来,由于玉米的种植收益明显好于大豆,第四积温带的农民开始种植对积温要求较低的玉米早熟品种。在积温相对较低的第五、六积温带,还是以种植大豆为主。 如果积温不够,大豆、玉米单产就会下降,而且会出现籽粒不饱满、容重不够的现象,即同样装满一袋,籽粒饱满的重100斤,而籽粒不饱满的则只有80斤。积温不够,还会导致大豆的含油量、含蛋白量下降,品级下降。平均温度偏低造成的积温不够,人们平时不太注意,往往到了收货时才发现问题。因此在8月底和整个9月,都要关注大豆产区的天气情况,10月则要重点关注具体的收获情况(中国和美国都要关注,关注美国为主)。 就往年的气温而言,每年8月份应该是最热的时候,可2012年8月中旬,从我自己切身感受来看,东北某些区域气温是偏低的。比如,8月21日,吉林和长春的最低温度都只有11、12度,最高温度只有21、22度。我原本想着如果大豆产区今年的积温少于去年,加上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单产下降就会比较明确了。但根据中国玉米网统计,今年东北四省区,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的积温低于去年,黑龙江则高于去年。由于东北的大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播种,而黑龙江的积温还高于去年,这就使我对积温偏少导致大豆单产下降的预期落空了(反而吉林、辽宁的玉米倒是因为积温不够而使得亩产有所下降)。 图1:截止至8月31日东北各省平均积温 注:积温 积温是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②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 积温分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①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i)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堟i为生育期内每日平均气温,i=1,2…n。n为该生育时段的天数。计算时从进入该生育时期的第2天算起。 ②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Ti-B)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e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③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于分析越冬作物冻害。日平均土壤温度或泥温的累加称为地积温,用以研究作物苗期问题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称日积温,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
傅海棠老师自媒体【傅海棠频道】已上线,扫码关注 责任编辑:黄荣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