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市场化是法治化的基础设施;市场化、法治化又是国际化的假设条件。凡是市场化、法治化完善的地方,行政化就比较弱势;凡是市场化、法治化落后的地方,行政化就会十分强势。如果没有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配套,国际化就是口号或空中楼阁。 是市场化好,还是行政化更好?很显然,A股市场已作出了选择:过度行政管制或行政干预,是对投资者无可奈何的“大包大揽”,也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一种行政保护!因此,A股“市场化”改革阻力巨大、困难重重,谁要敢提市场化改革,股民就敢骂娘,“市场决定”作用无处发力。 关于A股能否纳入MSCI指数样本股,本文简称“A股入摩”问题。2014年和2015年6月,MSCI两度宣布暂不纳入A股,这样的结果,反而更吸引了中国媒体和官方的高度关注与好奇。为什么是这样呢?其中的原因在哪里?果然,在反复被追问中,MSCI在中国免费做了一把广告和知识普及,而且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和知名度,它让一亿多股民突然知道了何为MSCI?过去,MSCI在中国有一个很“土气”的名字,叫“明晟”,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它是谁?人们望文生义甚至还以为是中国的一个私募基金!可是,现在借助A股入摩的争论,中国一亿多普通股民已不用你解释,就能知道MSCI是什么东西了,更不会有人再去使用那个土得掉渣的名字:明晟!这是股民的进步,当然,更是MSCI的进步,它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 MSCI太厉害了!它让中国官方和媒体主动为它做免费广告,从2014年开始,尤其是从2015年6月后,你可以在中文搜索引擎上随便查找MSCI,中文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这是MSCI想要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外部事件倒逼A股改革! 很显然,A股入摩问题,既不是A股监管者与MSCI讨价还价的结果,更不是监管者修订几条规则、或改进几个技术性指标就能完事大吉的事情。 事实上,A股入摩被否,远不是几个技术指标或法规条款修改的问题,这不过是MSCI避重就轻的礼貌解释,其实,MSCI避而不答的是A股制度深层次的问题,再直白一点讲,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受阻、行政管制过度的问题。 你要知道,A股入摩并不是MSCI单方面说了算数的,它要交由众多国际机构投资者评审,这代表的是国际资本将该市场纳入组合投资的信心与意向,试想:一个存在严格行政管制的A股市场,谁敢放心参与进来? 除了表面上的QFII资质与额度审批,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存在过度行政干预,比方,哪家企业有资格IPO,IPO的时间以及IPO的价格,市场与投资者没有话语权;证监会有权随时关闭一级市场、暂停IPO,也有权随时开启一级市场、重启IPO;上市公司重组可以随意停牌,而且可以无限期停牌;更可怕的是:所有新股上市首日必须统一封杀在44%的涨停板上,而且随后还必须连拉至少10个涨停板,有的新股可以连拉30个涨跌板!这是世界级的大笑话,不过,我们的股民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IPO注册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它是中央决定、人大授权的一项重大改革。注册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它是A股市场绕不过的一道坎,然而,在现实中,IPO注册制改革却困难重重、阻力巨大,官方提到“注册制”三个字如履薄冰,股民听到“注册制”三个字则颤颤惊惊,还有一些读过经济学教科书的人,将注册制改革指责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并将注册制妖魔化,恨不能一棍子打死注册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很显然,IPO注册制改革已经停滞或中断。 其实,注册制三个字只是一个名字,它没有统一格式或固定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级市场“去行政化”,并将IPO决定权由政府转交给市场和投资者。其实,如果人们害怕这一称谓,我们也可以改换一个叫法,比方,“核准制市场化改革”,其实质仍是“去行政化”,取消政府对一级市场的过度管制或过度行政干预,将IPO话语权交由市场和投资者。否则,A股市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发挥“市场决定”的作用也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A股入摩的最大短板,不是三两个技术指标或法规条款修改问题,而是A股制度深层次的问题,说得再直白一些,也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达标,直接导致A股无法纳入MSCI指数样本。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则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果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加班加点解决它,但如果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则需要时间和决心来进行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因此,在A股入摩的问题上,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因果颠倒,更不能舍本求末! 由此可此,A股入摩N次被否,反复告诫我们,A股必须坚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大方向不动摇!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改革吧,被国际市场“边缘化”的A股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准确信息,请以交易所公告为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