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嫁入”MSCI家族的经历一波三折。6月15日凌晨5时,美国明晟指数公司(MSCI)公布了本年度市场分类审核结果,称推迟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A股将继续留在2017年评估列表中。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这虽是A股第三次闯关MSCI失败,但中国证监会此后表示,这并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券商也认为,市场对评估结果已有所预期,实际影响有限。从15日A股沪指、深成指均低开高走、收出长阳线看,市场受评估结果影响不大。 三个待改善问题成拦路虎 明晟公司首先在声明中肯定了A股的进步。认为过去几个月,中国管理层为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对A股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显著的改善。 但针对今年仍不将A股纳入其指数的决定,明晟公司给出了详细解释:MSCI此前就2016年度市场分类评审提出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四个问题:实际权益拥有权、QFII制度改革对市场准入与资本流动的影响及成效、旨在防范广泛性自愿停牌的交易所新规的执行情况和內地交易所针对金融产品的预先审批限制问题。 明晟公司认为,去年提出的四个问题中,后三个还有待进一步处理,特别是与QFII制度相关的问题。在此问题上,一是国际投资者反映仍在等待于数月前申请的QFII额度分配;二是一些投资者指出,尽管按日资本赎回的新规在今年2月初已生效,他们尚未能受益于此项政策;三是在现行规定下,QFII投资者的每月资本赎回额度不能超过其上一年度净资产值的20%。此项限制对投资者需要兑付客户资金赎回时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障碍。此外,明晟公司对有关停牌的新规及针对金融产品的预先审批限制也提出了意见。 对于停牌新规,明晟公司认为:内地上市公司的“广泛性停牌”不仅在新兴市场,甚至在MSCI所覆盖的所有市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考虑停牌新规刚刚实施,投资者需一段时间观察政策实施的实际成效并且确认在沪深交易所停牌的股票数量能在新规执行之后有显著的减少。 针对金融产品预先审批限制,明晟公司表示:倘若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但上交所、深交所不批准现有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挂钩产品,该类产品将会受到交易中断的潜在威胁。 证监会: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此前国内外市场对A股纳入MSCI指数的预期呈分化趋势,并没有一致认为纳入指数是大概率事件,因此15日市场情绪也未完全受评估结果的影响。沪指和深成指在经过多日下跌后,均低开高走最终收出长阳线,沪指收涨1.58%,深成指上涨2.82%。 MSCI评估结果公布不久,中国证监会就在官方网站就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也为15日A股走势打下了正面的情绪基础。证监会表示,MSCI明晟新兴市场指数是一个商业机构的指数,中国证监会对于MSCI明晟公司考虑将A股纳入该指数是同意和支持的,纳入与否是MSCI明晟公司的商业决定。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任何没有A股的国际指数都是不完整的。此次MSCI明晟公司延迟纳入的决定,不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建设长期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是A股自身的需要。 虽然明晟公司指出了诸多问题,但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该公司特别声明:基于对中国当前开放市场所取得的显著进展,以及持续推进改革所做出努力的认可,MSCI表示A股将会保留在2017年纳入新兴市场的审核名单上。“假若以上提及方面在2017年6月之前出现显著的积极进展,A股并不需要等到明年6月便可以纳入指数。” 瑞银:暂缓纳入催热防御性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评估结果公布前,中国央行主管发行的《金融时报》就呼吁市场客观对待纳入问题。中金公司认为,这样的评估结果并不意外。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从短期来看,即便A股纳入MSCI,由于初始比例较低,增量资金也会非常有限;长期随着纳入比例的提升,增量资金总量会增加,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海外经验来看需8~10年),增量效果也将被大大稀释。 不过,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也注意到,近期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市场均表现不佳,受英国退欧公投在即影响,全球避险情绪高企。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欧美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日创出历史新低,代表着全球投资者在本月的投资行为非常谨慎。因此国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师乔永远提醒,MSCI评估结果的出炉,不过是众多靴子中落地的那一只。英国脱欧风险不断升温,美联储也会在今日(6月16日)凌晨两点半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议息结果,这些因素均可能对A股形成扰动。因此在风险充分释放前,需谨慎行事。 基于MSCI暂缓纳入A股,以及近期宏观经济指标走弱,瑞银建议投资者关注防御性板块,包括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和家电等。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