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天进入第3天。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央政府将把明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8%,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继续保持宽松。但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已明显回升,明年的8%增长目标将与今年的“保八”不同。 新华社昨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稿”,以“中流击水,趁势而上”为题发表述评称:如同“船到中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互相交织。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如果在这个时候沾沾自喜、满于现状,不但会错失未来发展的良机,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不过,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定下基调,201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明年的财政政策将向“调结构”和“惠民生”方面倾斜,着重强调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有报道指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出2010年就业的明确目标,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以上,与今年持平。 宏观政策或有三大转变 虽然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但中国经济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面临六大经济矛盾: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保八”是不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左?经济增长是不是对冲了结构调整?信贷增长是不是导致通胀预期的元凶?“国进民退”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新华社昨天的文章认为:现在,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靠强有力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将逐渐显露出来,结构调整任务由此更加凸显。 当下,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曲折漫长,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尤其是出口增长比较困难。扩大内需中,需要激发目前还不十分活跃的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的空间,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特别是一些行业和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亟待破解;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亟待支持。 针对这些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问题,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出解决的办法。 据报道,宏观政策方面将出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刺激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其次,产业调整的重点将从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转向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中国已极具前瞻性地对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以稳定外资,鼓励进口和企业向海外发展,从而平衡贸易增长。 “发展论”超过“通胀论” 明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4万亿投资计划将继续落实,中央投资规模将高于今年。按照计划,4万亿中的中央投资的1.18亿元中大部分将在今年第4季度和明年下发,其中2010年安排投资5885亿元,高于今年4875亿元的水平。由于明年中央投资进一步增加,将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全社会投资可能进一步加快。 据有关专家预测,明年财政开支将保持今年的增长势头,赤字规模或与今年大体相当,财政赤字仍控制在3%或以内。 对于一些学者担心的通货膨胀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央认为通胀仍处于可控范围,因此“防止通胀不会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的重点放在“宽松”上,2010年的重点会放在“适度”上。这些信息表明,在决策层,“发展论”超过了“通胀论”,仍然占据上风。 不过,摩根大通投行部副主席龚方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比如说明年通胀回到2%-3%的话,那么现在一年的储蓄利率是2.25%,所以为了避免储蓄利率变成负的话,可能有一到两次加息的空间。” 重中之重:投资带动就业 明年就业增长形势也存在一些变数。尤其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投资,能否带动就业有效增长,是令中央决策层最担忧的问题。一方面本轮大量投资仍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实际拉动非常有限;同时投资取向偏好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并未明显改观,而吸纳安置就业的主力军是中小企业,从而加大了就业压力和矛盾。另外,“调结构”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究竟能有多大,也是个未知数。 有分析人士认为,明年中央工作的重点或有所转变,不仅关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将研究让投资带动更多就业增长。 据了解,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就业司牵头召开全国投资带动就业工作座谈会,已将“投资带动就业”作为明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据香港有关媒体报道,除了继续落实当前稳定就业的政策外,中央将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新政策,以促进明年就业增长:为增加投资带动就业,中央将在投资审批过程中增加就业评估和考核;中央亦将增强对地方政府就业政绩的考核和问责,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从而真正实现“惠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